官员报告有人假装灾民冒领钱粮,嘉庆皇帝:不要斤斤计较

2021-04-24   勇哥读史

原标题:官员报告有人假装灾民冒领钱粮,嘉庆皇帝:不要斤斤计较

1801年6月,流经北京、天津等地的永定河,由于天降暴雨,发生了一场五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

5天5夜的暴雨一下,北京城遭到水淹,冲毁了城内许多老百姓居住的土房子,连皇宫紫禁城的宫门都进了水,最深达到了5尺。军机处的值班室也不例外,进水达1尺多深。各衙门的人要进入宫内办事,都必须小心翼翼地涉水进宫,水深淹过了膝盖。

永定河是海河的七大水系之一,全长747公里,由于历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很重,被称为“小黄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是海河水系中洪灾最频繁的一条河。在清朝时期,永定河发生了大小洪灾78次,几乎每4年都会发生1次洪灾。

1801年是嘉庆皇帝亲政的第三年。嘉庆皇帝对这场洪灾忧心忡忡,安排乾清门的侍卫和官员四处打听灾情,迅速汇报。当他得知洪灾造成大量房屋倒塌,2万多灾民无家可归,只能跻身在寺庙里、山坡上、树丛中时,写了一首长诗《河决叹》来表达的心情:

“皇考付鸿基,兢业勉图治。眇躬才德疏,愆尤日从积。干戈未全消,国家又有事。季夏月之初,霖雨昼夜渍。波澜涨百川,放溜如奔骥。西北汇大河,桑干堤溃四。白浪掀石栏,荡漾洪涛恣。哀哉我黔黎,昏垫沟壑坠。愧予咎日深,罹此非常异……”

嘉庆皇帝哀叹,父皇把大好江山交给了我,叮嘱我兢兢业业地治理好国家。可由于我德薄才疏,错误与过失越积越多,辜负了父皇的厚望。现在,白莲教还没有平定下去,国家又发生了大事。今年初夏,暴雨引发洪灾,很多河流洪水四溢,如脱缰的烈马。波浪冲毁了堤岸,掀翻了石栏杆,冲垮了房屋。可怜我那些黎民百姓,度日艰难,如坠深渊。惭愧呀,这些都是我的过错,才让国家遭此大难,是上天在警示我……

嘉庆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是一名高产诗人,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歌,但是大部分都属于应景之作,艺术价值不高。嘉庆皇帝不以诗文著称,也没有附庸风雅的习惯,他这首诗悲天悯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深的自责,让人不禁对他产生了几分敬意。

当然,洪灾发生后,嘉庆皇帝不能光是写诗,还得采取实际行动来缓解灾情。为此,嘉庆皇帝一边派人抢堵决口,一边颁发谕旨赈济灾民。

清朝灾荒频发,赈济灾民的方式已经很成熟了。一般来说有4种。一是打开国库,发放银子赈灾。二是打开粮仓,开设粥棚,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三是拨付和发放钱粮。四是免征或缓征钱粮。

就在赈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之际,不断有官员前来报告,称发现了有人假装灾民,前来“冒领”钱粮。嘉庆皇帝闻讯,考虑了好大一阵,回复说:“试想附近居民,如果衣食并未缺乏,岂肯改装乞丐,经行泥潭之中,冒此区区口食,实非情理。”嘉庆皇帝认为,附近不是灾民的人,需要打扮成乞丐的样子,穿过危险的泥潭,才能够“冒领”到钱粮,风险太大,收益太小,明显不符合情理。

假如真的有人假装灾民“冒领”钱粮,怎么办呢?嘉庆皇帝显示出宅心仁厚的一面,说:“即有一二冒领之人,皆系穷苦百姓,又何忍斤斤计较耶?”嘉庆皇帝纷纷官员不要与极个别冒领钱粮的穷苦老百姓斤斤计较。

过了一段时间,从附近地区来到京城的灾民越来越多。地方官员担心他们在天子脚下,闹出什么事情来,就把他们拦在城门之外,不允许他们进城。嘉庆皇帝听说后,大呼“荒谬”。他说:“现在五城设立饭厂,穷民等自必闻讯踵至。多救一民,减朕一分之罪,岂可转行阻禁?”

嘉庆皇帝下令,打开京城的城门,任由灾民进出,不得阻拦。

进入秋天后,永定河的洪灾总算消停了,灾情得到了化解。但是,这场洪灾给嘉庆皇帝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决定对永定河进行彻底根治。为此,嘉庆皇帝调查了永定河的档案资料,寻找永定河洪水泛滥的根源。最终,嘉庆皇帝查出,是河水里挟带的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床里,越来越高,形成了与黄河类似的地上河,导致下游频繁决口、改道。

查找到根源后,嘉庆皇帝派人进行了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永定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