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来,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赞美苏州、杭州等江南地方,繁华富庶、风景秀丽,可以与天堂媲美了。
可是,虽然苏州、杭州繁华富庶,却很少有王朝在这两座城市建立都城。在历史上,只有春秋时期的吴国曾经在苏州短暂建立都城,杭州则先后有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南宋建立都城,这跟西安、洛阳、南京、开封等动不动就有七八个甚至十几个王朝定都的城市相差太远。
为什么很少有王朝定都于苏州和杭州呢?
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谚语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撰写的《吴郡志》。此外,唐朝诗人白居易、任华等人曾经在诗歌里赞美过苏州、杭州乃至于江南地区的富庶和美景。而在隋唐以前,赞美江南地区的诗篇犹如凤毛麟角,极为稀少,更别说赞美苏州、杭州了。
原因很简单,到隋唐之后,以苏州和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才真正兴盛起来。
在隋唐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神州最发达的地方是黄河流域灌溉的中原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这是华夏文明最初的舞台。这些地方,以麻、黍、稷、麦、菽五谷为代表的旱作农业非常发达。在这一段时间里,历朝历代都习惯于将都城建在中原地区,几乎不具备在江南地区建都的可能性。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由于五胡内迁于中原,中原士族相随南逃,是为“衣冠南渡”。中原士族到江南地方避难,客观上滋养和提升了江南文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隋朝、唐朝时期,朝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今杭州)的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华北平原和江浙沿海地区之上,是古代南北交通和经济大动脉。在京杭大运河的带动下,以苏州和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才变得越来越繁荣,具备了建都的可能性。
所以,五代十国的吴越国以及后来的南宋才会选择在杭州建都。
二
然而,就算是吴越国和南宋在杭州建都,依然是一种特殊情况。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如果金国军队没有攻破北宋都城,赵构是绝无可能跑到江南地区来创建南宋的。隋唐之后的北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大一统王朝,都选择在北方建立都城。
这就是说,哪怕江南逐渐成为神州最繁荣、兴盛的地区之后,杭州和苏州仍然不是建都的首选。
这是因为,对于经常要打仗的古人来说,建立都城的地方,一定是易守难攻之地。
为什么古人喜欢将都城建在西安(长安)?是因为西安的南边是八百里秦川,北边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东有黄河天险和关中的东大门潼关,西有“川陕咽喉”之称的大散关。
开封、洛阳等古都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都有黄河天险作为屏障,足以对付不擅长水战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了。
杭州和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带。这里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发展经济得天独厚,却易攻难守——游牧民族的骑兵非常适合在这一带作战。对于苏州、杭州的守军来说,这是一场噩梦。
三
如果有王朝真的在杭州、苏州建立都城,还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困难——缺乏纵深。
对于建立在西安、洛阳、开封等地的王朝来说,就算敌人真的攻陷了都城,他们还可以逃跑到南方来避难。他们有退路可走,不至于全军覆没。比如,西晋被攻破了都城,还能逃到南方来,继续创建东晋;北宋被攻破了都城,还能逃到南方来,继续创建南宋。
而杭州、苏州都位于神州的最南边,远离中原地带,靠近大海。如果敌人大举进攻,且攻陷了都城,那么这个王朝就会因为失去退路而灭亡。他们能逃到哪里去?大海吗?
1276年,元朝军队攻陷了南宋都城杭州后,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虽然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但在元朝军队的步步紧逼下,他们走投无路,一度只能漂泊于海上,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聪明的王朝一定会将都城尽量靠近北方。这件事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实际上是给自己把退路留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