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惹争议 | 让自己变好,再难也要去做

2019-07-17   听天石讲父母故事

《少年派》结束了,也烂尾了。编剧六六和网友们就此吵开了花。

这部剧其实是为中年人写的,却因为《少年派》这个名字,让人空付了一腔对青春美好的向往。

其实,认真来讲,也未必空付。它让我们无比清醒地看到,让自己变好,再难也要去做,因为,孩子的青春能不能美好,你拥有一篇否决权。

(一)

因为同时准备高考和出国留学,钱三一的成绩有了少许下滑。

裴音在饭桌上敲打钱三一,比较的话失口而出:"如果什么都无所谓,那你跟高丽丽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蒋昱文一句话,点破了这场冲突的原因:"你自己本身就是花,你从来不开,总是期望身边的人开花给你看。"

裴音情急之下的做法,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太像了。

我们总觉得孩子不完美,成绩不好的时候想要他成绩好,成绩好了想要他有特长,特长有了想让他性格好,性格好了又想要他有领导力……

这种种期待自然没有错,不过,当孩子达不到这些期待,而我们又恰好不顺心的时候,责难孩子的不完美,往往就成了父母下意识的选择。

没有父母有意识地想要伤害孩子,只是,我们无法面对不好的自己。

在我做妈妈之前,闺蜜很感慨地对我说,"以前,我特别希望能够在舞台上跳舞。后来有了女儿,我的想法就变了。每次看到舞台上的姑娘们,我就想着,让我的女儿能登上舞台,我就很满足了。"

做了妈妈以后,我才懂了她的心情。生活并不容易,而我们心中还向往美好,这时候,把这些美好寄托在孩子身上,真的是人之常情。

只不过,这样的做法,在让我们有所寄托的同时,却给了孩子双重的压力。如果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待,他除了要面对自己的挫败感,还要承担父母的失望。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努力做自己,努力让自己绽放。当我们这样前行的时候,孩子才有做自己的空间。

(二)

"做自己"这个理念说起来容易,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被潜意识的选择蒙蔽了双眼。

我有个朋友莉莉(化名),她的孩子快上初中了,却出现了躯体症状。一放假就没事,快要开学的时候孩子就总是肚子疼。

莉莉向我求助,我说,"你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面对这个理由,她表示很难接受。

在她看来,"我一没有打孩子,二没有骂孩子,只是时常地督促她,这就导致压力大了吗?"

莉莉在家里是老大,从小学习成绩不出色,长大了工作也不出色。而她的妹妹在学业上却表现突出,还读了硕士研究生。

为此,父母偏心妹妹,莉莉很受伤。她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有这个心结。因此,她对孩子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很上心,经常提点孩子要努力学习,假期也要请最好的老师给孩子补习功课。

面对妈妈这样的做法,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从妈妈每次的督促中,从妈妈每次对她成绩不够理想而流露的失望中,孩子从小就知道,学习不好,是妈妈不能接受的。

没有退路的孩子,压力有多大?

孩子一方面想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一方面又真的无法面对这些压力,于是,身体便真实地表达了孩子的声音:妈妈,我扛不住了。

一遍又一遍的督促和提点,传达的早已不是道理和期待,而是心中不为我们所知的焦虑。

孩子学习这件事,真的需要父母的督促吗?

童话大王郑渊洁从另一面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郑渊洁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绩落后,到高中一路反超,最后被6所美国名校同时录取。那么,郑渊洁做了什么?

他说,"我从来不说,孩子,你要努力;我只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

女儿高三时,为了鼓励她拼搏,郑渊洁做了几件事情。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直接与孩子相关的,相反,都是只与他自己相关。

后来,女儿说,爸爸,你有两件事让我拿到了第一名,一是连续十五个小时为读者签售,二是用七个月的时间减肥50斤。我要证明我是你的女儿,所以,我要在高三毕业时拿全年级第一。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做给他看。

当我们无法停下来对孩子的说教,那么,我们就需要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这份说教,到底是孩子的需要,还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三)

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有他的理由。同样的,每个成功孩子的父母,也都有他的理由。

几年前,我读过一位妈妈的育儿心经。具体的出处不记得了,可是这个故事给我的震撼,我一直记得。

那位妈妈和她的女儿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生。在她的育儿心经中,妈妈说,我对女儿的教育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给她提供更多的机会做自己,而我,只要做好保护工作就好了。

她讲了一件小事:妈妈和爸爸在安装家具,只有几岁大的女儿也要来动手。于是,妈妈停下来。她描述说,"那一个下午,我什么也没干,只是来保护女儿不被家具砸到,让她可以尝试自己的想法"。

当时,我扪心自问,这位妈妈给予孩子这么大的空间,我做不到。

时至今日,我终于懂了,当我无法允许孩子的某件事时,不是这件事真的不可行,而是我无法面对这件事的后果。

因为童年经常被妈妈送回姥姥家,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这让我总是觉得没有无人可以依靠,总是想要自己掌控局面。

假如让三两岁大的小孩子来安装家具,孩子的安全问题、安装的质量高低、过程中的一地狼藉,如此多的不可控因素,让我根本无法允许孩子这样做。

幸运的是,在面对过自己内心的伤痛之后,现在的我,终于可以允许孩子拥有这样的机会。

孩子能否拥有美好的青春,能否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父母们拥有一票否决权。

当我们因为自己绕不开的心结、因为自己无法面对的伤痛,而对孩子的行为屡屡干预时,孩子就无法真正地发展自己。

就像美国的天文学家、科普专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所讲的,"孩子生来就是科学家"。

父母们并不需要去启发孩子的兴趣,相反的,在孩子尝试探索的时候,面对他打碎的鸡蛋、涂了一头的泥巴,我们需要闭上自己的嘴巴。

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对成长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而父母需要做的,是把自己需要与孩子的需要分开。才能让孩子轻装前进。

未竟的心愿,由我们自己去追求;痛苦的情感,由我们自己去面对。若我们不去与自己的内心和解,那么,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外寻求解决之道,而对孩子的控制,便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