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校园外的步道上,我遇到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具有微笑着赶路的能力。
当时我们两人都骑着车。在面对面需要错车的时候,我早早就靠边停下。我心想,"让孩子先走吧。"学校的第一遍铃声已经响过,他还有两分钟就要迟到了。
让我惊讶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他也早早地跳下车,推着自行车从我身边走过,一点儿焦急的表情也没有,甚至还带着笑容。
我借用上学迟到的事情来举例,但是,这个能力其实不局限于这一件事。
当形容一个人具有"微笑着赶路"的能力,我是想说,他具有把事情和人格分开的能力。他能够看清楚:这件事做得不好,是这件事还可以改进,而不是我这个人有问题。这个能力很重要。
还是用迟到来举例。守时是一项重要的品质,而迟到是需要改变的。但是,有没有比不迟到更重要的事情呢?
就像前面讲到的那个男孩,面对快要迟到的局面,他却选择了尊重别人。他没有急慌慌地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而是下车推行,这避免了窄路错车可能发生的剐蹭和受伤。
只有他能够包容迟到的行为,具备了把人和事分开的能力,他才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那么,这个能力是怎么来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想要孩子具备对自己的高人格评价,能够把人和事分开,需要父母有平和的情绪。因为,父母的情绪,恰恰是破坏孩子这项能力的强大武器。
曾经,有一位朋友向我诉苦。她说,"儿子已经上小学高年级了,早上起床却总是磨磨蹭蹭,怎么说都没用。"
"我说也说了,打也打了,甚至帮他管理时间管了一年多,但是他就是学不会。现在我一催他,他甚至要跟我对着干!"
看起来,是孩子的行为有问题,他磨蹭拖拉,能做到却非要和妈妈对着干。但是,孩子的行为不够好,与我们的情绪失控要发脾气,二者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我对这位朋友说,"第一,你把事情还给孩子。你帮他守时100次,不如让他自己感受迟到1次,效果来得好。第二,你小时候,妈妈是不是常常因为磨蹭的事情批评你?"
妈妈想了想,说,"是,小时候我稍微慢点儿,我妈就总说我!"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得不够好,所以我们要发火。恰恰相反,是我们的情绪干扰了孩子的成长。就像这位妈妈,因为小时候挨骂的经历,她对磨蹭的容忍度特别低,看见孩子慢一点就想发火。长久的亲子矛盾,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仔细想想,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充满了对孩子的愤怒和失望?这个状态下的潜台词是,"你怎么这么糟糕!"
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一点,这就是对孩子的低人格评价。于是,孩子被激起了敌对情绪,他不再关注迟到的事情本身要怎么解决,转而和父母对抗。
这么长时间都解决不了的局面,真的能说是孩子一个人的原因吗?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终身成长篇)》一书中,武志红老师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这是另一位咨询师的经历。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这位咨询师常常因为吃饭被耽误而情绪失控。比如送餐的人来晚了, 他就会忍不住发怒,狠狠教训送餐的人一顿。
如此情绪失控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学习心理学之后,他逐渐明白了:
小时候,他的父亲常常在晚饭前惩罚他"面壁",一罚就是三个小时。挨饿很难受,但是当初的孩子,不敢对父亲表达。
长大之后,这份被压抑的愤怒一有机会就要冒出来。送餐晚一会儿,对他来讲就是难以抑制的愤怒。
我们控制不住的强烈情绪,往往另有来源。而这个来源,常常指向原生家庭。
当我们跳出这件事来看,就有机会意识到,情绪的强烈程度与这件事的影响并不相当。前面讲到的磨蹭的事情,也是一样的。
当孩子不懂把握时间,迟到了,妈妈可不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聊一聊?
"迟到的滋味不好受吧?"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按时到学校吗?"
"这个办法效果怎么样?需要换一个办法吗?"
孩子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总是需要时间,需要试错的过程。但是因为情绪,妈妈无法给孩子这样的成长空间。只要他稍有磨蹭,妈妈的火一点就着。
这样强烈的情绪,来自于妈妈小时候对批评的恐惧。而孩子,成了妈妈童年伤痕的替罪羊。
父母的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靠压抑,而是靠懂得情绪的真正来源,懂得与情绪相处。
首先,保持觉知。
当心中的情绪翻滚不休时,请保持觉知,明白我的情绪有它的原因,而与孩子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够保持觉知,情绪就不会那么容易爆。
第二,先沟通情绪,再处理事情。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能先与孩子共情,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再讨论事情,孩子会更加容易配合。
第三,如果孩子确实做得不妥当,在表达愤怒的时候,请把人和事分开,避免对孩子的指责和人格攻击。
《妈妈,请这样爱我》,是家庭教育专家林巨老师的著作,其中讲到一个发火的故事。
小朋友们纷纷往地板上扔瓜子皮,一眨眼的功夫,教室里一片狼藉。
曹老师很生气,她站起来说,"不许再扔了!我很生气!真的很生气!你们知道吗,这个地我足足扫了十分钟才扫干净,扫完后我又拿着大拖把拖啊拖,拖了十分钟才拖干净,现在一下子变得这么脏,我真的很难受。"
曹老师很生气,但是她自始至终也没有指责小朋友们,只是在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们主动来收拾地板了。
曹老师很感慨。她说,以前遇到这类事情,我很生气,就会批评他们,指责他们,甚至训斥他们。孩子们很害怕,也有的孩子会闹得更厉害,但是,从来没有人帮助我干活……
指责,从来就不是教育,而是在发泄情绪。
面对指责,孩子们感受到被攻击,就很难有心力来面对现实的事情。当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去指责孩子,他们反而开始体谅我们,开始思考事情要怎样解决。
诗人鲁米在《客栈》这首诗中,将做人比喻成一家客栈,将各种情绪比喻成不同的客人。他说:
无论谁来,都要感激
因为每一位都是
由世外派来
指引你的向导
我们的情绪有它的缘由。如果我们允许情绪,懂得面对情绪,去倾听它所表达的被我们忽视的过往,这时候,孩子才有了成长的空间。
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懂得面对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