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说沙丘(邢台一带)之地“丈夫相聚游戏,慷慨悲歌”,昌黎韩愈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我读邢台地方史志犹能感受到邢台的这股慷慨之气千古流芳,特此精选出20句慷慨话语,愿与诸君“奇文共欣赏”,一起领略邢襄文化的千古魅力。所谓慷慨之言,或霸气,或正气,或牛气,需是出自名人之口,否则我等凡夫俗子说出来,怕是落个吹牛皮的话柄,我曾经怀疑历史书上写的这么多人说的话,怎么可能记得清清楚楚呢,毕竟他们的生活不是有个人在专管记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的,现在想来写史书之人一定是根据有限的资料发挥想象力去揣摩古人的心理的吧,这在某些方面大约是和小说相通的了。
邢台豫让桥石碑
1、春秋时期
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地点:邢台豫让桥
邢台县翟村西南角,地势下洼,泉水潺潺,在那芦苇和垂柳的深处,有一座石板桥,名叫豫让桥(又名为“赤桥”)。据传这里是战国时期义士豫让刺赵襄子的地方。赵襄子杀了智伯后,豫让曾说“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后人感佩豫让一片忠心,就把这座桥称为“豫让桥”。《邢台县志》详细记载了豫让的事迹,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名胜而闻名四方。豫让大义凛然,以死报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州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道:“秋色冷并刀,一派朔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清末的邢台豫让桥
2、战国时期
赵武灵王:吾欲胡服。
备选项: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地点:檀台信宫(邢台)
赵武灵王与邢台渊源极深,根据史料记载,赵武灵王之所以胡服骑射改革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与中山鄗(柏乡)之战的失利,而赵武灵王也是在邢台信宫召肥仪与议天下,大朝五日后决定的胡服改革,胡服骑射的策源地可谓就在邢台信宫,此外赵武灵王还非常喜欢闲居信宫,正因信宫在此,邢台才被赵成侯立为信都,邢台也在赵国灭后成为信都县,赵武灵王还比较喜欢邢台的大陆泽,经常去此游玩,有一次在邢台大陆泽游船时,鱼跳到船上,因此以为是好兆头,还有一次在大陆泽游玩时,做了一梦,梦见一个神女光顾,这是传说中的大陆泽女神了,最后赵武灵王死于邢台的沙丘宫。遥想当年赵武灵王在邢台信宫大朝百官,而呼曰“吾欲胡服。”“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这种魄气在当时的华夏诸国中是非常震撼的,难怪被梁启超誉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了。
3、秦代
项羽: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地点:巨鹿(邢台平乡)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项羽出世后的成名之作--巨鹿大战。这是巨鹿大战时项羽发出的最具慷慨铿锵的话,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邢台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20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遥想当年西楚霸王项羽那掷地有声的铿锵语言“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巨鹿大战是灭秦的关键一战,从此后,秦国败事已定,灭亡只在旦夕之间。
4、西汉
贯高:皇帝遇王无礼,请为王杀之。
地点:襄国(邢台)
西汉初期,邢台称襄国,是赵王张耳的封国国都,张耳死后,传赵王位于其子张敖,张敖是汉高祖刘邦的驸马爷,刘邦的长女鲁元公主下嫁于襄国张敖,按说这些一层翁婿关系在内,君臣应该相处和谐才对,可是并非如此,高祖7年,老刘到女婿家做客,张敖极尽晚辈臣子的孝道,衣食住行恭谨倍至.但老刘并不买帐,对他呼来喝去,甚慢易之.老实忠厚的张敖并不抱怨.可是赵国的相国贯高看不下去、咽不下这口气了,贯高已经60多岁了,说敖曰:“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皇帝甚恭,皇帝遇王无礼,请为王杀之。”(天下大势,豪杰并起,唯有德有才之人,方可为王为帝。如今,大王你侍奉皇帝,恭敬而又谨慎,他却报以傲慢无礼。这样的人,不配做皇帝,让我们把他杀了,替你出出这口恶气)人与人相待,讲的是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否则便你是皇帝老子又怎么样,贯高虽身为宰相,心却是侠客之心。然而张敖是死活不同意他们这么干,无奈贯高和众人商议“吾等义不辱,今帝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第二年,刘邦再次率军出征,讨伐叛臣韩王信。自东垣(今河北正定一带)返京,又要路过赵国。
贯高等人早就做好了准备。在刘邦必经之地柏人(今邢台隆尧县柏人城遗址),武士已经埋伏在夹壁墙中,只待刘邦进入馆舍,即刻出击。贯高他们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也许是嗅到了什么不寻常的味道,正准备进入馆舍的刘邦,突然一阵心的悸动。他停下了脚步,问道:“这个县的名字叫什么?” “柏人。”随行官员回答。“柏人,柏人,••••••,柏人的意思就是迫人。不休息了,我们走。” 刘邦一行,绝尘而去。煮熟的鸭子,飞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年后,柏人之谋这件事终于让老刘知道了,刘邦发飙,把赵国君臣都抓了起来,严刑拷问,贯高誓死不承认这件事和赵王有关,当然这个事也的确和张敖无关,太史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贯高遭受的刑罚“身无可击”,谋逆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历来是诛灭九族的,但是刘邦最后相信了赵王张敖的无辜,并且很欣赏贯高的忠义,赦免了他并准备重用他, 贯高听说赵王无罪释放,仰天大笑.听说老刘还要重用他,回绝道:我之所以忍耐到今天不死,就是为了表明赵王的清白.今天赵王没事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虽死不恨.我已经有了谋逆的罪名,哪里还有脸面再面对老刘?"
最后贯高自己掐住自己咽喉,把自己掐死了,自杀身死.当此之时,名闻天下.在我看来这种自杀方式,恐怕是历史上唯一的了。壮士哉。
5、东汉
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地点:巨鹿(邢台平乡)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之一,开始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6、三国
袁绍: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
地点:界桥(邢台广宗)
事件:界桥之战
界桥位于邢台市威县城东方家营以东,大葛寨村南,距县城约11.5公里。据考,界桥远在汉朝已有之。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袁绍与公孙瓒大战于界桥之南。瓒军败绩北退,袁绍乘胜追击,至界桥大破瓒军,瓒仅以身免,后人以“袁公桥”名之,以纪此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清河东北经广宗界城亭,水上有大梁,作桥谓云曰界城桥,后称界桥,亦称鬲城桥,又东北径信都。”古界桥址在新桥南里许,界城桥(界桥)早已倾塌无迹,今有桥为新筑。邑人张赤霞《界桥怀古》诗曰:“界桥毁,漳水涸。水与桥,两寂寞。河东河西,夕阳闪烁;桥南桥北,黄沙绎络。噫!此公孙伯珪之战场也。麹义之刀起,严纲之头落。大事去矣,可奈何?白马长史将焉托。”威县著名诗人王月萝《定陵怀古》诗云:“翠柳千条偎古柏,大风歌尽新莽来。耳孙有子皆裂土,界桥力本向天哀。”诗人面对郁郁林莽中的定陵,想起西汉末年发生于今威县一带的战事,想起高皇帝创建的汉代基业付之东流,不禁发出无限感慨。
袁绍和公孙瓒在界桥开战。袁绍的前锋麹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钢,杀敌千余人,又乘胜追到界桥。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了。麹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袁绍命令部队追击敌人,自己缓缓而进,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别驾田丰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此为后汉书版本,三国志引用英雄记的版本则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公孙瓒的部队没有认出袁绍,也渐渐后退。稍顷,麹义领兵来迎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才撤走了。
袁绍也一时之河北豪杰,邢台籍的田丰、文丑、颜良均在帐下效力, 荀攸说:“绍以宽厚得众心。”郭嘉:说“袁绍有恩于民夷。”《献帝春秋》:“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何去非:“袁绍虽非曹公之敌,亦所谓一时之豪杰,横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争天下,一旦摧败,卒以忧死。”
7、西晋
道生:一阐提人皆可成佛。
备选项:顿悟成佛。
道生(355-434)晋宋间高僧。俗姓魏,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幼随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十五岁便登讲座,二十岁受僧侣的最高戒律“具足戒”。公元397年道庐山相慧远求学,公元404年问学于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以慧解著称,在当时汉译典籍未完备的情况下,常见人所未见,如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之义。
义熙十四年(418),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即觉贤)译出《大般涅槃经》初分,经中说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剖析经理,认为: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既是有情,自然也可成佛。于是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这种说法,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全是道生的孤明先发,引起当时拘泥经文的旧学大众的摈斥,一致认为他违背佛经原旨,邪说惑众,而把他逐出僧团。孤掌难鸣的道生,在大众的交相指摘下,黯然离开建康,来到虎丘山(位于苏州),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说《涅槃经》。当他讲解“一阐提”的经句时,就言明“一阐提也有佛性”,并问石头:“如我所说,契合佛心吗?”奇妙的是,一粒粒石头竟然都点头了。这就是流传千载“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
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到苏州虎丘,仍坚持己见。后北凉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到建康,经中提到一阐提可成佛,其说得到证实。此后,在庐山讲《涅槃经》,弘扬佛性学说。
一阐提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执着于世荣,贪着生死之境,则妨碍出离修道,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意。道生的学说形成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佛理。
道生对佛性的解说和所倡导的顿悟成佛说,对中国佛教涅柴佛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后来禅宗的“明心见性”理论有直接的关系。总之,道生所倡导的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中国佛教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把成佛的可能性交给一切众生,保证了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从而使佛教更加具有了普遍意义,对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竺道生是涅槃思想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他融汇毗昙学、般若学和涅槃学三者来发挥其涅槃佛性思想,时人称其为“涅槃圣”。
道生的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涅槃说对后世禅宗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禅宗的渊源。虽然他的观点说早了,招致麻烦,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
8、东晋十六国
石勒: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备选项: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
地点:襄国(邢台)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石勒建都襄国(邢台)成立后赵政权后,某一日,勒因飨高句丽、宇文屋孤使,酒酣,谓徐光曰:“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对曰:“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其群臣皆顿首称万岁。
毛泽东对石勒的评价有二:一、“老粗出能人”;二、“分析方法是极重要的”。
9、东晋十六国
张宾:吾自信智谋鉴识不下子房,但不遇高祖尔。
张宾,字孟孙,赵郡中丘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也。父瑶,中山太守。宾少好学,博涉经史,不为章句,阔达有大节,常谓昆弟曰:“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耳。”为中丘王帐下都督,非其好也,病免。及永嘉大乱,石勒为刘元海辅汉将军,与诸将下山东,宾谓所亲曰:“吾历观诸将多矣,独胡将军可与共成大事。”乃提剑军门,大呼请见,勒亦未之奇也。后渐进规谟,乃异之,引为谋主。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及为右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任遇优显,宠冠当时,而谦虚敬慎,开襟下士,士无贤愚,造之者莫不得尽其情焉。肃清百僚,屏绝私昵,入则格言,出则归美。勒甚重之,每朝,常为之正容貌,简辞令,呼曰“右侯”而不名之,勒朝莫与为比也。
及卒,勒亲临哭之,哀恸左右,赠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曰景。将葬,送于正阳门,望之流涕,顾左右曰:“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夺吾右侯之早也!”程遐代为右长史,勒每与遐议,有所不合,辄叹曰:“右侯舍我去,令我与此辈共事,岂非酷乎!”因流涕弥日。
这简短的史书评价中,可以了解邢台谋士张宾的风范,他和元代邢台刘秉忠颇为相似,一个是为中丘王的都督,非其好也,免去,一个是邢州元帅府的幕僚,不乐,辞职,张宾还与邢台清河的崔浩相似,两个都是张良的粉丝,都自比张良,他们入选邢台历史上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四大谋士,不是偶然。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历史评价不可谓不高,这让我想起古龙武侠世界的一句名言“小李飞刀、例无虚发”。是的张宾的计谋也是机不虚发,算无遗策,不愧为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第一谋士。
10、北朝
李元忠:路上遇贼,但言李元忠遣送。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也。邢台历史上著名的侠客,他的父亲就是邢台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豪侠李显甫,当年其在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共族人居之,声名显赫当时。李元忠继承了父亲的侠客本质,且是个出名的孝子,因为母亲有病,乃专心医药,研习积年,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责。乡人甚敬重之。魏孝明时,盗贼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还经南赵郡,以路梗共投元忠。奉绢千匹,元忠唯受一匹,杀五羊以食之,遣奴为导,曰:“若逢贼,但道李元忠遣送。”奴如其言,贼皆舍避。
瞧瞧,这就是侠客李元忠的影响力,若封贼,只要说是李元忠遣送的,贼就能躲避,颇有“李元忠在此,诸贼退位”之神效,不,应该说是“李元忠话在此,诸贼退位”的神效。这让我想起来《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凭一个弹弓护送公子过绿林的故事,
后来李元忠辅佐北齐太祖起事,立下大功,官至晋阳县伯兼中书令,复为太常。后加骠骑将军,又拜侍中。太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云:“此人逼我起兵。”赐白马一匹。元忠戏谓高祖曰:“若不与侍中,当更觅建义处。”高祖答曰:“建义处不虑无,止畏如此老翁不可遇耳。”元忠曰:“止为此翁难遇,所以不去。”因捋高祖须而大笑。高祖亦悉其雅意,深相嘉重。
君臣相谐,历史上作为臣子敢捋皇帝胡子的大概只有李元忠一人。
11、唐代
李世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备选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历史上明君的典范,陇西人,祖籍邢台(唐祖陵可证),李渊的姥姥李天赐和太姥姥李熙葬于邢台隆尧,今邢台大唐帝陵是国保文物单位,从这里算起到李世民尚在五服以内,到李渊这关系就更近了,所以说李世民祖籍邢台是没问题的,唐代重开科举,首科状元孙伏伽就是邢台清河人,被唐高祖誉为谊臣。李世民对于科举制度由衷的发出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感慨,科举制度从唐到清代影响中国1200年以上,天下多少英才被皇家收入彀中,帝王的霸气尽在其中。
12、唐代
魏徵: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备选项:人生感意气,功名何足论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巨鹿人(一说馆陶,一说晋州),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13、唐代、
宋璟: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公事公办)
备选项:义激于心,虽死不恨
宋璟,邢台南和人,唐代四大宰相之一,素以刚直著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是宋璟拒见张易之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公事就要在公堂上堂堂正正地说,如果私下会见,则法律是不容私情的。”这反映了宋璟刚正不阿、不徇私枉法的为官品行。
宋璟是唐代初期的名臣,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三朝,曾任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长、监察部长)、京兆尹(首都行政长官)、尚书右丞相等重要职位。他与姚崇一起,共同助成了“开元盛世”。
武则天时,宋璟任左御史台中丞。他居官耿正,得到武则天的特别器重。当时,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纵恣益横,倾朝附之。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秋,许州人杨元嗣举报,张昌宗曾派遣方术士李孔泰卜相,声言张昌宗有天子相,并唆使他在定州建造佛寺,以便天下归心。于是,武则天下诏,令宋璟与其他两位大臣共同侦查审理此案。宋璟要求依法对张昌宗予以严惩。武则天则袒护说:“张易之等已经跟我说清楚了,不要再追究了。”宋璟不从,上奏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张易之等在事情败露后自己陈述辩解,情在难恕。并且,谋反大罪,不容免除,请交由御史台审理,以正国法。他慷慨激昂地说:“虽然我知道,张易之等长久地在皇帝您身边,恩宠有加,也‘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
宋璟清廉为官、刚正执法,为后人所敬仰。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曾赞道:“唐世贤相,前称房、杜(房玄龄、杜如诲),后称姚、宋(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14、五代十国
李嗣源:为公一战
备选项:有其表尔,翌日归吾厩也。
地点:邢台、邢台柏乡
李嗣源,后唐皇帝,唐明宗,五代十国时期我最佩服的三个半皇帝之一,五代多马上皇帝,李嗣源是其中之一,素有李横冲之名。先后随从李克用征战近30年,排难解纷,冒刃血战,体无完肤,屡建奇功。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他率部大败梁军于任城,遂解兖州之围,获得了“李横冲”称号,第二年又大败梁将葛从周于青山口,曾四中流矢,血流被股,因此名闻天下。李克用死后,李嗣源作为河东主将,协助后唐庄宗李存勖浴血转战10余年,终于打败契丹,生俘燕王刘守光及其父刘仁恭,消灭了劲敌后梁,建立了后唐王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原。李嗣源不喜欢声色淫乐,即帝位后,禁止中外诸臣进献珍奇玩等物。后宫只留老成宫女100人,宦官30人,鹰坊20人,御厨50人,教坊(乐队)100人。宫廷供应机构如此简单,这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李嗣源还知过能改,为政宽仁,比较关心百姓疾苦。虽不识文字,但即位后天天学习汉语,学习中原传统文化,把国家治理得比较清明安定。
唐明宗与邢台渊源极深,不仅曾任邢州节度使8年,而且在邢州参加过2此大战,青山大战和柏乡大战,可谓九死一生,还有一点,唐明宗镇邢台时,手下有2个副手,一个叫刘知远,一个叫石敬瑭,这三个人后来一个成了后唐皇帝,一个成了后汉皇帝,一个成了后晋皇帝,从而为邢台留下一段传奇。
光化三年,李嗣昭攻梁邢、洺,出青山,遇葛从周兵,嗣昭大败走,梁兵追之。嗣源从间道后至,谓嗣昭曰:“为公一战。”乃解鞍砺镞,凭高为阵,左右指画,梁追兵望之莫测。嗣源急呼曰:“吾取葛公,士卒可无动!”乃驰骑犯之,出入奋击。嗣昭继进,梁兵解去。嗣源身中四矢,太祖解衣赐药以劳之,由是李横冲名重四方。
“为公一战”的话语就来自于上述邢台青山之战中李嗣源说的,看似简短,可当兵败之时,李嗣源独挽狂澜,身重四箭,出入敌军,莫可能挡,这份胆气、豪气、和勇气非常人所有了。
“有其表尔,翌日归吾厩也。”这句话出自邢台柏乡之战,当时,梁、晋相拒于柏乡,梁龙骧军以赤、白马为两阵,旗帜铠仗皆如马色,晋兵望之皆惧。庄宗举钟以饮嗣源曰:“卿望梁家赤、白马惧乎?虽吾亦怯也。”嗣源笑曰:“有其表尔,翌日归吾厩也。”庄宗大喜曰:“卿当以气吞之。”因引钟饮酹,奋楇驰骑,犯其白马,挟二裨将而还。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正月发生的这场柏乡之战是五代史上的著名战役,柏乡之战是梁晋争霸过程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大战,此战败后,梁朝的精锐兵力损失惨重,朱温为之骄傲的“龙骧”、“神捷”军全军覆没。河北的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王镕、王处直全面倒向李存勖,梁朝从此一蹶不振。李存勖基本控制了河北地区,对梁朝的优势越发明显。
柏乡之战中据记载还有五代时期武力排名第二的铁枪王彦章参战,而五代时期武力排名第一的李存孝则是邢州节度使,在残唐太五代史演义中,李存孝的地位相当于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邢台有句古诗说:杂把五帝乱争强,勾沙滩前摆战场;打虎壮士阵前死,五龙二虎擒彦章。打虎壮士是李存孝,又名打虎太保,五代武力排名第二的王彦章是由 五龙(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庄宗李存勖、后汉高祖刘知远、后晋高祖石敬塘、后周太祖郭威)+二虎(老黄虎李克用、小老虎高宝同)7人联手围攻方才拿下的好汉,传说排名第二的铁枪王彦章在李存孝手下走不了几个回合,则李存孝武力如何不可想象,可惜李存孝最终中了奸计,被困在邢州城(邢台)半年时间,粮草用尽,为免邢州一城百姓而只身出降受死,可悲可叹,详情请见拙文《慷慨五代、烽火邢州》、《五代邢台的帝王群英会》、《柏乡大战--李嗣源的祈祷》。
15、五代十国、
柴荣: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柴荣,生于邢州龙岗(邢台县),神武雄略,霸气天成,五代第一明君,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登基后,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柴荣虽然未能实现为君3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决定了他必将成为结束中唐以来200多年割据动荡的决定性人物。
16、五代十国
孟昶: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孟昶(919年~965年),初名仁赞,字保元。邢州龙岗(邢台)人,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岁。
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但是他在位后期,贪图逸乐、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十分腐败。传说孟昶对戏曲,也入迷甚深。
抛去政治,孟昶是个十分有才的人,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出自孟昶之手。
孟昶当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后蜀广政四年(公元941年)撰写了这篇振奋人心的“官箴”,颁于郡国,以期让官员们“历历在目”,“则必能隐惕于其心”,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孟昶941年创作的《官箴》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宋代赵匡胤灭后蜀后,从孟昶的官箴取16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为官员的诫石铭颁行全国,意思是: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们虽然好欺负,天理却难以容忍。这一碑文被颁发到各州县,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于官署衙门的大堂上,警示官员们务必清正廉洁,克己爱民。这件事曾被后人传为佳话,影响到清代。
17、宋代
武松:武松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
备选项: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备选项: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
备选项: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备选项:我小人身边,略有些东西。若是他好问我讨时,便送些与他。若是硬问我要时,一文也没。
备选项:打了倒干净。我不要留这一顿寄库棒,寄下倒是钩肠债,几时得了。
备选项:去便去,等什么今日明日!要去便走,怕他准备!
备选项: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碎银有些,留了自买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
备选项: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拖!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打虎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从新再打起!我若叫一声便不是阳谷县为事的好男子!
武松,又称“行者武松”,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郎,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王什庄村人,是《水浒传》(施耐庵著)的一个主角,也是《金瓶梅》的重要配角。曾一度被误认为虚构,而事实上却是跟宋江一样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史书所记宋江等36人在太行山起义的事中就有武松,然而,史书记载较为简略,武松也是由于水浒而被大家广为认知的,因此说武松不得不说水浒。
在水浒中,武松是这样的人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水浒》第二十三回)
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
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pí xiū)临座上。
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浑身上下有千百万斤神力。”
金圣叹:“然则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张恨水评武松: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则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用之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无遗憾矣。
水浒素有马上林冲、马下武松的说法,武松的武力有目共睹,在《水浒》中武松是少数单挑未逢败绩的梁山将领,即便勇如林冲也被琼英飞石擦伤,而武松却可以在张清面前死救出鲁智深全身而退,可见武松不仅艺高人胆大,而且心思细腻,江湖经验也够丰富!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押解途中,受重刑后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杀退敌手的人物,马上林冲,马下武松,虽然这只是人们对于二位英雄的敬仰而生成的俗话,但是也从侧面看得出《水浒传》中,至少是施耐庵着力将武松刻画成为一个高大的形象
武松和战将对战次次秒杀,有几次是乱军中杀战,但是武松却是步下对马上,徒步秒杀马将,这在《水浒》中绝无仅有!其中耶律得重为大辽十一星曜大将之首,虽没有单挑梁山战将,但其能够在强手如云的十一星曜中排第一,他的四个儿子也个个武艺高强就可以判断其武力不低!而方貌是方腊集团的三当家。
且看武松的快刀:
秒杀贝应夔:
武松奋勇直赶杀去。忽地城门里突出一员猛将,乃是方天定手下贝应夔,便挺枪跃马,接住武松厮杀。两个正在吊桥上撞着。被武松闪个过,撇了手中戒刀,抢住他枪杆,只一拽,连人和军器拖下马来。嗝察一刀,把贝应夔刹下头来。
醉打蒋门神:
现在看看武松这么打蒋门神。“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
18、元代:
刘秉忠: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
备选项: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备选项:君子得位,有容于小人;小人得势,必排于君子。
备选项: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
备选项:君子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
备选项:可立朝省,以为政本。其余百官,不在员多,惟在得人焉耳
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年十三,为质子于帅府。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随即弃官而去,先入全真道教,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赐名子聪。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从禅师海云游,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与云海禅师一起入见,忽必烈把他留在身边,
商议军国大事。即位后,国家典章制度,他都参与设计草定。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改名秉忠。
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经》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曾向忽必烈上万言书,其中言道:“ 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仅此一句话使得蒙古族从带有奴隶制色彩的游牧部落开始转变为中华传统封建制度,影响可谓深远。在刘秉忠的万言书里还提到许多名言,诸如“君子得位,有容于小人;小人得势,必排于君子。”“君子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可立朝省,以为政本。其余百官,不在员多,惟在得人焉耳”。其中“可立朝省,以为政本”这八个字奠定了中国从元代经历明清民国和现代的行省制度,元代以前中国没有省,元代以后至今天中国中央下属的一级政权都是省,这都是拜刘秉忠所赐。“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这掷地有声的正义之声使得蒙古大军南征大宋时,赖以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元代的国号也是刘秉忠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议皇帝拟定的,刘秉忠去世后,元帝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19、明代
卢像生:我不死疆场,死西市耶?
备选项:后欲见我,但视此刀。
地点:邢台巨鹿(邢台巨鹿县贾庄)
卢象升(1600~1639) ,字建斗,号九台,汉族,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天启年间进士。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死后追赠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
卢象升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后任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入关,兵逼京师(今北京),袁崇焕被处死,危机时刻,卢像生募兵万人入卫。次年,进右参政,受命整治大名、广平、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
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不断进犯,农民起义的烈火到处燃烧,明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朝中以首辅杨嗣昌为首的一些大臣,力主先安内而后攘外,与清军议和,加紧对农民军的镇压,崇祯帝召卢象升朝议,卢慷慨陈词,“敌骑纵横,长驱直人,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若不“一战以挽危局”,将“重蹈南宋覆辙”。朝议未有结论。高起潜却把卢像生的两万劲旅转交给陈新甲统领,只给卢象升老弱残兵五千,保定巡抚张其平还拒不发饷。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等冀南三府的百姓听说了,一齐叩军门请他转驻广德、顺昌待机克敌,卢象升感动流泪,泣告父老道:“感父老义。虽然,自予与贼角,经数十百战未尝衄。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敌西冲,援师东隔,事由中制,食尽力穷,旦夕死矣,无徒累尔父老为也。”他一生数十百战未曾败过,但此时却不愿连累百姓了。冀南三郡父老哭声雷动,尽其可能的捐粮捐物,供军士充饥。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领兵进驻顺德府巨鹿县(邢台巨鹿县)的贾庄,当时士兵已经又断粮四五日。太监高起潜统帅关宁铁骑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杨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潜理都不理。巨鹿县贾庄的生员姚东照倾力捐助七百斛粮饷,士兵才得以饱餐一顿,贾庄之战前,姚东照向卢像生询问后见日期,卢像生取佩刀赠之曰“后欲见我,但视此刀!”卢象升领兵至蒿水桥,不到五千的老弱残兵遭遇到清军数万主力铁骑的包围,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顺德府巨鹿县贾庄之战开始了。“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当时血战之中,卢像生的副将虎大威突围前,尚能认出全身血衣的卢像生,“挽公马,欲突围”,卢像生以刀敲其手曰:“吾不死疆场,死西市也?!”(西市是北京城杀犯人的菜市口),提马又驰入阵中,中箭后拔箭再战,直至壮烈牺牲,虎大威、杨国柱奋力突围,侥幸得脱。
高起潜统领的数万关宁铁骑面对卢像生的被围,故意按兵不动,不仅不救,还不战而溃走。战后,杨廷麟及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甲下尚着麻衣白网(服父丧)。冀南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顺德(邢台)知府于颖将卢象升死节之惨烈上状朝廷,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敛。冀南三郡百姓批发奔走号哭,自行设盘祭奠卢公酹哭者日以万计。后来清兵南下,卢象升的弟弟卢象同起兵抗清而死,卢象同投水死,卢象晋出家为僧,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
卢象升死于三十九岁,经常有人把卢象升和岳飞相比,比如晚清黄道让的挽联有“溯七百余里潭州,八日捷,五日更捷,何物井蛙自大,妄说飞来,奇哉今古双忠武;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尤哀”之语。卢像生死后顺德府的巨鹿县、南和县、沙河县等地纷纷建立卢公祠供奉,传说今沙河市小黄粱梦的卢生祠最初供奉的就是卢像生。
卢像生誓师顺德府
20、清代
赵三多:扶清灭洋
备选项:扫清灭洋
地点:邢台威县
赵三多,义和团首领。人称“赵老祝”。邢台威县人,世代务农,少年时家境贫寒,扛过活,青年时曾以贩碗为生,早岁即习“梅花拳”(后称“义和拳”)为拳教师。在山东直隶两省交界地区各村镇广设拳场,收徒先后达两千余人。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山东冠县位于直隶威县(邢台威县)境内的插花地黎园屯发生外国教会势力勾结官府,强拆“玉皇庙”
改建为教堂事件,他被当地人民邀请率卒众声援。1897年3月24日,率徒弟至梨园屯比武“亮拳”三天。周围拳众闻讯前来参加者达三千余人。迫使清军不敢动手拆庙。次年冠县署任曹倜出面谈判,表示放弃拆庙另建教堂。他亦率众撤离梨园屯。1898年清政府又推翻前议偏袒教会势力,10月他再次受梨园屯人民的邀请,在冠县蒋家庄(今邢台南宫县蒋庄)集聚三千余人祭旗起义,攻打当地桃园等教堂武装据点。起义军树“助清灭洋”旗帜,不久遭山东清军五营围攻,起义军突围走散。他带领余部到临清(今冀鲁边界临清市)隐藏多日,潜回老家。1900年5月和7月,又在直隶阜城和山东临清等地多次带领“义和团”攻打教堂。1901年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巨额的赔款负但转稼到了广大劳苦大众身上。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捐斗争。广宗县景廷宾于1902年4月23日在巨鹿县厦头寺宣告起义,提出了“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口号。赵三多率义和团余部加入起义队伍,被推为主将,攻打威县。袁世凯派段祺瑞率兵前来镇压,赵三多突出重围至巨鹿县姬家屯遭武举樊炳纲出卖被俘,在南宫监牢绝食7天而死,终年62岁。由于赵三多最早举起义旗,威县便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11月被山东巡抚袁世凯部包围于威县(位今临清市西北)起义军死伤惨重,他仍率残部突围,转移到直隶广宗(位威县西北)。1901年,参加景廷宾起义。次年7月,起义失败后被捕,后在南宫县狱中绝食而死。
赵三多发起的义和团运动使近代农民运动达到新高潮,扶清灭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反教会斗争时间最早、活动范围最广。始于1897年,比四川的余栋臣早一年,比湖北的覃培章早一年半。而山东的朱红灯的反洋教斗争则是在1899年,更晚于赵三多,赵三多打出的助清灭洋的旗帜也是直、鲁一带出现‘扶清灭洋’口号最早的记载。经过一年,到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在茌平朱红灯神拳队伍中出现了‘兴清灭洋’,其后在各地又出现了‘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旗帜”(路遥:《义和团研究评述》)。不少资料都记载义和团起源于赵三多这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