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全汽车行业的目光都放在了同一个地方——鸟巢。一个名为赛麟之夜的活动吸引了很多眼球,娱乐圈的关注目光也聚焦在这里,杰森斯坦森到场、吴亦凡到场。观众席上有着数量庞大的“迷妹”,品牌之夜还是娱乐明星见面会?傻傻分不清楚,总之,现场来的人多,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
欲盖弥彰,背后藏了什么?
我们今天不谈明星效应,就看赛麟之夜到底带来了什么呢?停产数年的Saleen S7、无人问津的Saleen S1,、不明就里的赛麟迈客还有一脸懵逼的赛麟迈迈。这个品牌竭尽全力的想让自己看起来像个高端的超跑制造商。这四款产品的目的性也很明确,S7负责让人觉得这牌子牛x,S1则是让人觉得梦想触手可及,迈客让人觉得超跑型SUV好像不是在生拉硬拽,迈迈让人觉得他是性能车。然而,在他竭尽全力的背后,他们想让我们忽略掉哪些事实?
专注改装,从未有大规模量产线
Saleen品牌创始于1983年,Steve Saleen作为一名赛车手,在圈内有些名气,因此他决定把自己的事业向下推进一步:成立一个高性能改装厂,不改别的,就改美国车!因此Saleen品牌的第一款改装作品就是一款福特野马,打上自己的logo便诞生了。Saleen之于福特,很像是奔驰与巴博斯的关系,两家公司完全独立运营,产品独立销售,一个负责生产原型车,一个负责把成品的商品车拿来进行改造并打上自己的品牌logo销售。与其说是汽车制造商,更像是一个传统生产线作业的资深改装厂。作为改装厂,没有生产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Saleen在2000年发布了一台自造车S7,被誉为是美国首款超跑,采用中置后驱布局,搭载一台福特的7.0L V8发动机,这是一台福特早期的OHV大排量V8发动机,410kW最大功率,0-96km/h加速时间3.3s。后来在此基础上加了两颗涡轮并只打了0.38bar(现在民用车涡轮机的增压值都远高于此值),最大功率559kW,0-96km/h加速仅为2.8s。至于赛麟之夜上的1500马力Saleen S7,在S7停产之前一直没有出现过,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他就是不存在,但让一台7.0T爆发出这样的动力,美国人不是做不到,但这仍旧是改装业务,与造车关系不大。
赛车事业?沧海之一粟
对于想跑比赛的人,Saleen还能帮你以成套解决方案的形式改装赛车,最初是拿来你的车帮你改赛车,现在则可以直接提供按照规定改好的S7-R来让车队购置后并参赛,但赛麟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体量去挑起厂队的大旗。它在赛场上的身份,与ORECA、Gibson类似但是市场占有量远低于这两个现在仍活跃在赛场的赛车制造商。(上图S7-R赛车也由SALEEN与ORECA合作打造)
与20日当天赛麟大肆在媒体上宣扬的璀璨战绩完全不同,Saleen的围场表现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一支二流势力。诚然80年代的它凭借改装赛车在SCCA和IMSA赛场上成绩还过得去,但这些毕竟只是地区性的比赛,而Saleen当时在影响力更高的IMSA只露过9次面,主要的领奖台还是在SCCA拿的。
至于“连续三年包揽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前三甲”,更是无稽之谈。且不说Saleen从来没有参加过耐力赛事的最高组别,就算是同组别冠军,它也只拿到过2010年勒芒24小时的一次LMGT1组别冠军,这还是建立在这场比赛前半程场面过于混乱、跑得比较慢的Saleen S7-R赛车捡皮夹的前提下拿到的——不然,你也没法解释为什么一台LMGT1的总成绩反而比两台同一年的LMGT2赛车还差(见本段上方配图:2010勒芒24小时耐力赛总成绩单节选,来源wikipedia)
在赛麟毫无底线的自我宣传面前,单纯的伪造战绩这种欺骗他人的把戏或许还不算什么,因为他们疯起来连自己都在骗。连续三次勒芒前三甲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考虑到2001年开始,Saleen开始参加ALMS(美洲勒芒系列赛)和ELMS(欧洲勒芒系列赛)而且拿下过一些名次,嗯,你懂了吧……大家都在说奥运会自己拿过多少奖牌,你却一直说自己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运动会上获得过几次名次,有意思么?
平民超跑?雷声大雨点小
至于那台说是要让更多性能车爱好者实现“超跑梦”的Saleen S1,更是乏善可陈。中置后驱布局,全铝骨架+碳纤维车身,一台魔改自某品牌的2.5T发动机,被压榨到450马力、474N·m的水平(美国官网数据,低于全网通发新闻稿的数据,但新闻稿里竟然写成了2.2T发动机),这是个改装后的2.5T的正常水平。0-96km/h加速成绩3.5s,极速290km/h。售价高达10万美金起。
恰巧最近雪佛兰发布了中置后驱的科尔维特C8,这台车则有着495马力,0-96km/h时间小于3s,搭载6.2L V8的他则仅需要6万美金起。而如果不追求同价位极致性能,想彰显一种性能范儿,S1的价格也足够在美国买到保时捷911(911性能对性能车爱好者来说也并不差)。
因此,S1从2017年发布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被任何车迷推崇,也未见其声量的原因正在于此,有性能类似或更强的大厂产品可选的情况下,谁会选小厂的产品呢?相对来说,科尔维特C8才更像是平民超跑梦的代名词。
图穷而匕首现,这都什么鬼!
早期的Saleen被翻译为萨林,而为什么这次命名为赛麟,就得提到一个叫做王晓麟的关键人物。这个被评价为“最会造车”的人,前半生的主要履历是律师和创业企业家,在投资和创业方面打拼多年,积累资本在美国成立的威蒙·积泰(WMGTA)汽车公司。收购了一款名为MyCar的微型电动车。
接下来在2014年收购了Saleen,并成立了江苏赛麟汽车科技有限公司。MyCar就这样被打上了Saleen的logo,成为了一台“超跑品牌的”微型电动车。而至于迈客,除了400马力、450N·m的数据,无任何其他相关信息,只通过这样的动力参数,就可以叫自己超跑型SUV了么?
对于这两款产品,性能和Saleen之前的产品相距甚远,根本不在同一个时空。如果硬要将两者这件扯上联系,在大家眼里都看起来是非常可笑的。这两款产品的性能是否能比同级别对手更强,现在没人摸得到车也说不出来,但绝对与Saleen之前的产品毫无联系且完全没有可比性。现在在中国,造车需要生产资质,然而燃油车不发放资质,新能源车收紧资质审核的背景下,能拿到资质的厂家少之又少,现在仍有些造势的厂家至今无法获取资质,赛麟的资质情况,从2017年就受到过一波热议,至今仍成谜。
讽刺的是,在发布会之后,赛麟立刻在各种百科词条上开始了相关条目的修改,但却毫无对自家品牌的自尊。以百度百科为例,赛麟S7词条在7月22日下午4点前后迎来的最后一波修改上,全部引用来源都是发布会前后的推送软文,而最简明直接的Saleen官网却始终不见踪影。一个连自己品牌官网都不列入引用来源的品牌,到底是彻底的无知,还是根本就是心虚,不希望人们看到它的本来面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看一下海外Saleen官网,看看海外官网上的信息是怎样的。
现在的消费者并不傻,并不会因为一场有明星有车在那里转来转去加上几行数据,就直接选择一个新品牌的新车。新势力造车的几个品牌,不管车造得如何,至少宣传口径上一脉相承。但赛麟想做新能源的目的,和自家制造的并不出彩的燃油车并不契合,如此一来,除了招致骂名,我想并不会带来多少积极的正影响。与其用如此“尴尬”的,毫无主题章法的品牌之夜方式进行品牌形象的“尬吹”,不如潜心研究研究,该怎样拿到造车资质将产品真正落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