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温州7位农民获评高级职称!

2020-07-23   温州古道

原标题:厉害!温州7位农民获评高级职称!

近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持的农业正高职称评审会结果出炉,在全省109名新晋农业正高职称人员中,4位职业农民——薄永明、娄建英、马亚平、麻剑雄榜上有名。其中娄建英来自温州,成为我市首位正高职称的“职业农民”。而在2018年至2019年,我市还陆续有6位职业农民获得副高级职称。

农业高级职称评审,主要面向农业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农业高级职称评审并取得证书的极少。2017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农业技术与农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提出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的评审范围,拓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通道,将参评主体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技术人员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农创客等拓展。

这几年来,我市陆续在职业岗位取得优秀成绩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评选副高级职称人员(2018年度获评4人,2019年度获评2人),他们虽然“非体制内”,但通过获评高级职称,对他们专业技术予以肯定。比如,我市2018年度获评高级农艺师的金联宇,从事葡萄种植和研究30余年,获得了16个国家级、省级质量评比金奖,其研发的栽培模式更被中国葡萄协会命名为“联宇模式”。

据了解,浙江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提速,现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中,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6万人。而以职称改革为支点,可以更好集结三农“生力军”。自2017年以来,浙江省已评出154名副高职称的职业农民。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在接下来将通过职称评审向一线倾斜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引领型、开放式、多元化、可持续的“三农”人才队伍,为广大涉农人才在广阔农村创业创新提供更好环境。

访我市第一位“正高农民”娄建英

中长卷发、得体妆容、穿一袭米黄长裙,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瓯海区的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拜访娄建英。“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田里,可不是这副样子。”娄建英笑称,现在种子已夏收,在筛选和质量鉴定。

眼前的温州首位“正高农民”,从事的农活,就是为了一粒粒“种子”。

温州作为农业大市,农民群体庞大,第一位“正高农民”为何是娄建英?

“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激励,也是民企科研工作者的一份荣誉。”拿到正高级农艺师证书,娄建英称,这在以往想都不敢想。今年,我省对农业主体放开正高级职称评选,娄建英成了我市首位“田教授”。

娄建英现年51岁,是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做了30年蔬菜种子培育工作,她主持选育的杂交一代早春甘蓝(俗称包菜)“争春”“晓春”品种,成为全国主栽品种,近年在浙江、江苏、四川等地累计推广种植约55万亩,带动农民增收约2.4亿元。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但要获得良种,并非易事。

娄建英介绍,培育一粒优质的种子,既枯燥又辛苦,需要大量实验稳定“父母本”优质性能,能在四五百份杂交组合中,筛选出一两份“有前景”的就已经很不错了,一粒新种子,一般需要4-5年时间。

“甘蓝一年只有一个生育期,想把它的性状稳定,每年只有一次机会。”娄建英称,选育种子需要经过多年、多点、多季节的实验,冬天在田里冻到手指失去知觉,夏天在高温里采收汗流浃背,都是工作常态。

这位“田教授”的论文,是写在大地上。近年来,娄建英选育和改良了10多个优良蔬菜品种,推广到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国家,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

她参与的市级科技项目“松花型花椰菜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研究”,选育出“绿松90天”松花菜,201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花球洁白、松散,花枝青绿,肉质细嫩,不易出现早花、毛花、紫花、夹叶现象,商品性极佳。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累计推广约4000亩,新增效益128万元。

她主持选育的杂交一代早春甘蓝,是解决春淡市场供应的重要品种,该品种早熟、高产、不易未熟抽薹、叶球胖尖形,品质脆甜、风味佳,成为全国早春甘蓝的主栽品种。娄建英擅长于甘蓝种质资源收集和创新,积累了大量雄性不育系的材料。而普及运用雄性不育系解决目前人工短缺的困局,将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娄建英所在的民企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是集“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娄建英也总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农民的咨询电话。“湖南一位农民,隔三岔五就给我电话,咨询新的品种要怎么种植,虽然没见过面,都已经是很‘熟’的老朋友了。”娄建英说,看到新种子,在土地上发芽生长,为广大农民带去“收获”的种子,是自己在农民这个平凡岗位上最大的收获。

东瓯快评:

“正高农民”为农民“增高”

作者:一见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公布职称评审结果,我省历史上首次有4位职业农民评上农业正高级职称,温州占据了其中一席。这4席的地位,或可与教授“平起平坐”。

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消息,种田“种出”教授,接下来的田野,还将会有更多希望等待他们去收获!

农民这个群体,历来以一种相对底层的身份,为人们所关注。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写照,卑微或许说不上,但“体面”是肯定没有的。

为什么不够“体面”?比较世俗的看法,其一是农民在土地上的收获总不理想,辛辛苦苦,仓廪不实,腰包不鼓,底气不足;再者是种田靠天,技术含量低,有没有文化,这一亩三分地,都有可能是好收成或坏收成。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从来没有被改变,农民的存在价值也从来没有被动摇。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农民相对弱势的地位,决定了留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还不大,他们获取可利用的公共资源也不多。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限制了他们在某个特定领域潜能的发挥。

可以这么说,农民在创新活动中不是“先天不足”,恰恰相反,靠实践出真知,在传统耕作中融合现代文明,他们创造性的探索,更接近于生产需求。很多田间地头的科研成果,更容易转化为生产力。只是他们前行过程,缺少来自多方面的支持,会有更多偏见和坎坷形成羁绊,最终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次“正高农民”评选的意义,就是打破了体制桎梏,形成一种对农民能力真正意义上的认同。虽然浙江全省正高只有4人,副高不过150多人,但这个良好的开端,表明农业生产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农民的职业认同感,会因此得以提升。一种长期形成对于农民群体的认知,会随着职称的确认而变化,粘贴在农民身上“文盲”“素质低”“死脑筋”等标签,会被“绿领”“农场主”“职业农民”“副高农民”“正高农民”所替换。一旦认定概念基于知识的多元化,农民,也就不再是约定俗成的称谓了。

未来的农业发展,需要一支引领型、开放式、多元化、可持续的“三农”人才队伍引领,“正高农民”可能会令人高不可攀,但是,我们很有必要让“正高农民”站上高点、占据高地去启迪未来,知识化的新型农民队伍,终将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正高农民”不仅仅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还将赋能时代新的元素,真正为农民“增高”。当下的社会,已经给出了答案。而今后,整个社会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行。

来源:温州日报全媒体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沙默 金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