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吴蓉辉
霓岙正,位于洞头区霓屿岛西北部,背向大门,南与桐岙接壤,西与灵昆、经开区隔海相望,北与上社毗邻。隶属霓屿街道霓屿社区上社行政村。
据说,很早以前有王姓为主的洞头本岛渔民到霓岙正一带生产,且临时居住在那。他们从海上来岙口,发现附近海湾中线正对着霓屿岛中心的山峰顶点,便给这地方取名“霓岙正”。后来成了这永久性定居的原住民。
过去,霓岙正岙口是天然良港,这里近海鱼虾穿梭游弋,浮游生物十分丰富,加上滩涂广阔,涂里有贝类,涂上有跳鱼,生态良好。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村民就与隔壁村(早年上社、下社同属三条垄大队)的一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徒手围海塘养殖毛蚶、蛤蜊、螃蟹等。人们曾夸张地说:霓屿霓岙正海涂上的蛏子大如草鞋,蛤蜊大如拳头。尽管夸大了些,但我想这的蛏子、蛤蜊比起别的地方,应该不小吧。
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从福建学来紫菜养殖技术,开始用竹竿加竹帘养殖紫菜,村民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再后来,渔民发展插竿紫菜养殖,经济收入大幅度提升。就这样,渐渐地,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房子翻建成小别墅或高楼,乡间小路摇身变成水泥路,村里绿化美化净化也提升了,人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山旮旯里小小的村庄会变成如今这样子,这是早年人们所不敢想的。
在村子里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村里有个叫柯天馥的天师,有一天人们问他又做了个什么美梦,他口出狂言:霓岙正开馆店,东岙浮金门槛,眠床里看做戏,倒吊800葫芦球,天鹅天上生蛋。岛上的人们听了嗤之以鼻,嘲笑这是痴人做梦、异想天开,这等美事怎会轮到霓岙正呢!那时霓岙正是霓屿最穷僻的地方之一。村民凡是外出,必定得翻山越岭,走下岙口,爬上山头,再走下另一座山头,再攀过又一座山头,才能走到山尖看到村庄。每次好不容易从山上挑下来的柴火得坐船送到大海那边的乐清卖,才得以换点钱添置家中用品。贫穷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生存下去是最大的事,谁也不敢想象这里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唯独那个狂人与众不同。
时间流逝,曾经的“狂言”在实现中竟真切起来。战争时期,日本军的轰炸机从上空飞过,丢下一枚枚炸弹带来苦难,成了“天鹅天上生蛋”的诠释;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集资让全村通了电,于是家家户户一盏盏电灯垂挂下来,实现了“倒吊800葫芦球”的狂想;上世纪90年代,有线电视进村,兑现了“眠床里看做戏”的愿望;新世纪,五岛连桥通车,东岙(桐岙)成了通往温州的必经之路,这里每天车来车往,说它是“东岙浮金门槛”怎么也不过分;上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霓岙正是上社的一个自然村),顺应时代需求,这里不仅有了餐馆,也有了商店,“霓岙正开馆店”成了现实的写照。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新政策的引领下,如今,远眺海面,便可见无数细长的竿子挺立在海浪中,架子上的网帘在其间隐约可见。网帘上长出的紫菜在水中、在阳光下摇曳着、生长着,成了大海上一道独特的景观。这里盛产的紫菜由于水质好、无污染,质量上乘,且兼具药用价值,备受人们青睐,也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于是紫菜养殖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这是早年人们所不敢想的。
走在新建的环岛公路上,放眼望去,这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红树林。据了解,这里正规划建设成海洋湿地公园呢,这将成为人们踏青、赏鸟、观海的好去处。霓岙正是典型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随着瓯江口南岸浅堤和浅滩一、二期围涂建设,霓岙正滩涂淤积加快,部分滩涂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滩涂养殖功能丧失。为修复生态系统,从2016年起政府探索试种红树林,并取得预期效果。
如今,滩涂上,一排排整齐的南方植被红树林(秋茄)正茁壮生长,一只只红毛蟹惬意地在滩涂上爬来钻去;一只只白鹭悠闲地栖息在红树林下,迁徒的鸟儿也来客串一下;岸边潮上带区种着北方的植被柽柳,它们长势喜人。“南红北柳”在这共生,这是早年人们所不敢想的。
漫步环岛公路,带着一丝淡淡的咸腥味的海风吹弄着我的长发,将思绪拉长再拉长。1987年,人们被两枚从这个海滩上出土的银币吸引:它们直径3.9厘米, 分别重24.1克和24.4克,正面雕刻有双柱、王冠的图形,背面则是一位老外头像,各自标有年份:1788年和1790年。这个时间对应的是清乾隆时期。然而这两枚银币并非清代工匠的作品,上面的头像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经文保工作人员鉴定,两枚银币是西班牙银币。它们不仅证明了霓岙正岙口曾是海上通商水道,还揭开了温州沉船迷踪的一角,成了温州古代对外贸易兴盛的力证。现它们藏于温州市博物馆。这是年轻的后人所不敢想的。
村里房屋大多建在山顶上,依山势而建,一排高过一排,家家户户面朝大海,错落有致,绿树掩映,环境极好。村子并不大,据说早年仅四五户人家,后来才慢慢增加。这里地杰人灵,小小的村庄曾先后走出两任洞头区教育局局长。这里村民极其热情,素不相识的阿公主动带我去寻找传说中的灵潭摩崖,不曾谋面的阿婆塞给我自家种的花菜、球菜、白萝卜。你们的热情是我所不敢想的。
霓岙正,祝愿你在改革的浪潮中带着霓虹的七彩,驰骋天下,书写出海岛洞头独有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