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微信公众号终于找到了我

2019-12-26   杂乱无章

“手起笔落,天地广阔”

文 / 张荆棘

一。


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坐在离宿舍门口最远的一个角落,左手拿着身份证,右手用那台三星note 2的前置摄像头对着自己,“咔嚓”一声后,对自己拍下了一张照片。

拍完后,我并没有看照片里的自己长什么样,因为不用看,我都知道很丑。

所以在上传微信公众号的后台之后,我就将桌面上的这张照片删除,接着赶紧清空了回收站。

就这样,我活到今天为止最重要的一张照片彻底消失了。

就是那张照片免冠且手持本人身份证的自拍照,让我得以注册今天你们看到的这个公众号:杂乱无章。

不过我想,无论给我重来多少遍,我想我都不会保留它,因为我从来没想象过,杂乱无章可以拥有一百万位读者。


二。


所以我想,我比大多数的人都要感谢微信。

这几天我在北京参加一个行业会议,期间去了好几家大号的公司交流。其中有一个提问环节,有人问我和泽鹏:“你们还觉得微信是个好平台吗?”

我当时跟泽鹏互看了一眼就笑了出来,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没有比微信更好的平台。

人们最喜欢诟病的就是微信的难搞,你没有办法通过讨好算法这种事情而获得许多流量,你也不可以交一笔钱,就让你的推送让更多人看到,所以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微信是一个很难搞的平台。

但对于我们这种普通到你随便去任何一家大学都能捞出一大堆的年轻人来说,微信的严苛,恰恰给我们这种普通人一个仍然可以被人看见的渠道。

我还记得五年前刚做杂乱的时候,市面上除了和菜头,连岳,大fenng这些人在做文字内容,其余几乎都是整合各种信息的营销号。

那时候,甚至有有极端案例,靠10张自助餐卷就能够在三天内吸二十万粉。

但后来,诱导转发就被禁止了,不过那些营销号仍然有别的办法,他们通过各种“新年签”,“七月签”去继续吸粉,我记得没错的话,第一个做“新年签”的号直接增了四五十万粉,直接从一万阅读变成篇篇十万加,不过没过多久,这种抽签活动也被微信禁止了。

所以如果不是微信在不断维护微信公众号的生态,一直坚持七年前我看到的那句“再小的个体也拥有自己的品牌”,像杂乱无章这种五年来没花一分钱,没有诱导过一次转发的公众号,怎么可能做到现在。

很多人觉得在微信公众号写文章没有以前容易火了。

但每当我跟我的团队讨论起这个话题,大家最后的结论都是:“算了吧,还不是自己写得不够好。”

不过上面这句话说出来的确容易得罪人,只是在这个被认为非红利期的时期,杂乱和不会画的粉丝和阅读量一直在上升。

2020年,我们没有花一分钱,

不会画一年做到了一百万,

杂乱涨了三十万粉,比19年还多。

所以真的很难吗?

写不好罢了。

三。

以前我总觉得,像微信公众号这种内容平台应该是标配,但近来接触其他平台后我才发现:微信不仅不是标配,它反而是个异类。

因为除了微信,几乎没有社交平台愿意放下自己的指挥棒,它们总觉得自己比用户聪明,比用户更懂用户自己。

所以它们用算法,用平台本身的权力,擅自给用户把“好内容”挑出来。

无法否认的是,他们的确挑出了很多“受欢迎的内容”,但我认为,那未必是“好内容”。

“好”不是算出来的,它应该是作者跟阅读者共同创作的结果。

所以这五年里,我一直都挺“珍惜”微信公众号这个内容平台的:

当别人在煽动情绪的时候,我会站出来说那未必是对的;当别人都在“精准打击痛点”的时候,我们会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读者“公众号不都是这样的”。

当然,我也清楚,我的“珍惜”其实微不足道,在时代的面前,它可能什么都阻挡不了。

只是有时候,

还是会忍不住。

四。

做到2020,第五年了。

而因为“杂乱无章公众号”而出现的“杂乱无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第三年了。

这五年里,除了今年七月份发的一篇三百万阅读的推送,其实杂乱一篇过百万阅读的推送都没有。所以我们就真的是从个位数的阅读写到十位数的阅读,再从十位数,写到百位数,千位数,再到一万,两万,三万,四万,五万,六万,七万,八万,九万,十万+。

真的是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这种成长的样式,说实话连我自己都怀疑是不是假的,因为它的剧情太符合我小时候看的那种热血动画了。

但它就是这么发生了,通过微信公众号,通过后台的编辑器,通过每次的确认推送,通过我们那双放在键盘上的手。

不得不说,即使我是当事人,还是觉得这五年挺奇妙的。

晚安。



作者/ 张荆棘

感谢/ 曾在杂乱上发过稿的所有作者 及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