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永胜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一男孩被一乘坐白色车辆的女子抱上车后带走。
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组织警力开展走访调查、摸排寻找、设卡查缉、大数据研判等工作,于8月25日7时许在永胜县永北镇大山上一山洞内找到被抱走的男孩,并在永北镇境内将犯罪嫌疑人何某伟(男,51岁,云南永胜县人)、熊某秀(女,56岁,云南永胜县人)抓获,缴获白色涉案车辆一辆。
该事件发生后,在朋友圈中引起了大量的转发。有不少市民根据转发的孩子失踪事件,为家属献计献策,出了不少主意。也有网友积极向警方提供线索,为警方迅速破获该案作出了贡献。
现代社会,网络越来越呈现出影响舆论甚至制造舆论焦点的力量。在 2011 年初的“微博打拐”事件中,网络在引发事件、信息传播扩散、聚集多方力量、整合政府与民间行为等方面释放出惊人能量。
2010年9月27日,一句"互联网能再创奇迹吗?"的微博迅速被转播。这条微博讲述了2008年,湖北人彭高峰3岁半的儿子彭文乐,在深圳被一男子抱走后,彭高峰虽然及时报案,但警方一直没有侦破本案。无奈之下,彭高峰只得在网络上向网友们求助。
2008年3月,彭高峰的儿子彭文乐上完幼儿园回家后失踪。彭高峰和妻子焦急地四处寻找,但都没有找到。彭高峰连夜赶制了一万份彩色寻人启事,贴遍深圳的大街小巷和各个车站,无奈都石沉大海。
警方调出的监控录像显示,小文乐是被一个陌生男子硬生生拖走的,孩子曾哭叫抵抗,但当时路人中无一人上前询问阻拦。
为了寻找儿子,彭高峰在深圳经营店外悬挂着"寻亲子,悬赏10万"的灯箱和横幅,并坚持每天写下寻找小文乐的日记,这些日记在天涯论坛中连载了近3年,记满了寻子的辛酸和痛苦。
2009年,彭高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微博上发了彭文乐的照片,因为有人告诉他,过年过节的时候,许多在城市里的网友一般会回老家,可以帮助寻找线索。
奇迹终于发生了。当年春节,一位回乡过年的大学生发现村里一个小男孩像极了网上被疯传寻人启事中的孩子,之后他迅速向警方报案。在警方的调查下,彭高峰终于找到了魂牵梦萦的儿子,他苦盼已久的奇迹在全国网友的接力寻人中诞生了。
在这起解救事件中,众多网友的热心让无数人为之感动。从这以后,有不少网友将所见到的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网络,与新闻媒体以及公安部门互动交流,形成了难以阻挡的"打拐"力量,其巨大社会价值难以用语言评估。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对所需信息进行实时搜索和分享的便利。在彭文乐被解救的案例中,便是抓住了这种引发能量爆发的契机,突破了破获常规拐卖儿童案必须面临的最大屏障,以便捷易通、传播迅速的优势,依靠“打拐”赋予的强大人文感召力,吸引了大批受众参与事件。
互联网是信息传播与沟通领域重要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方式及途径。它除了具有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传播特点之外,以其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递范围的广泛性、民意表达的自由性与直接性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技术基础。
拐卖妇女儿童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政治的稳定的犯罪活动,一直在挑战和考验中国公共管理者的智慧。“天下无拐”是民众的期望、政府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全民打拐”,值得有关部门研究与深思。
信息时代的交流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网络给用户提供了社会信息互动交流的平台,热点话题很容易通过社会交往得到大范围的传播。:2011 年 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举办了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鼓励网民为身边的乞丐儿童拍照并传到网上,帮助解救被拐的孩子。仅仅10 天便吸引了上百万多网友的关注,有 7000 多张乞儿照片被上传,6 名儿童被解救。
打拐工作要保持长期作战的态势,坚持打防并举的方针。针对犯罪分子跨省、区作案的特点,公安机关应当在利用高科技手段侦破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发动更广大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以取得打拐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