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双十一如约而至,昨天晚上你熬夜剁手了吗?
根据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仅仅用了96秒,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成交额就突破100亿元。
仅用时1小时03分59秒,天猫双11交易额就突破了1000亿元,相比较去年而言,整整快了43分钟。
双十一作为一个人造的节日,横冲直撞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也一路斗志昂扬的配合着节奏,买到就是赚到,我们不断的花钱,血拼到筋疲力竭,一人一手缔造了阿里集团的商业帝国神话。
因此有人批评说双十一就是一个人造的消费的节日,他创造出来就是鼓励我们消费的,一点不符合一个节日应该具有的属性。
但是仔细想想现在中外又有几个节日创造出来,不是最后变成了一种以消费为主的节日呢?
01传统节日的新消费色彩
以前我们说中秋节是用来干什么的?中秋节就是一个用来团圆的日子,在这一天,远行的游子也要回到家里和父母一起团圆赏月。
而现在的中秋节呢?除了原本承载的团圆节日的愿景,很多情况下被用来送礼送人情了,月饼花样越来越多,包装越来越花哨,价格越来越贵,我们买过来真的全是用来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时候,其乐融融的赏月吃月饼的吗?
有数据显示,在中秋节前后,礼盒装的月饼销量远远高于普通装的,而且在中秋节前后除了月饼的销量会大幅度地增长,其他的消费像食品啊、玩具啊什么的都会呈现不同比例的上涨。
官方数据最喜欢报道的就是,节假日期间公众旅游消费又创新高,国民口袋里的钱又殷实了不少。
这只是中秋节这一个节日,更别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节前节后都包含着大量的消费行为,就是这些消费行为堆砌成了一种我们正在过节的氛围。
而我们身在其中,久而久之的温水煮青蛙,把这当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中秋节和春节啊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也开始修身投出浓厚的消费主义文化。
不仅是在国内,就像国外最重要的圣诞节等,最后都不可避免的和消费主义挂上了钩。买礼物送家人送爱人,总之消费就对了。
所以说并不是只有双十一这一个活动被盖上了消费主义的色彩,生活在如今的时代里。消费主义已经牢牢地印刻在我们的一举一动里面,好像只有买买买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任何一个节日的存在都成了我们购物的一个理由。
02消费文化,正在逐渐改写我们的生活习惯
我们之前讨论过一个话题,叫做: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后来发现最直接也是最感同身受的回答是:工作是为了省钱。
在上班的时间里面,你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有工作把你的时间牢牢的占据。
而一旦到了周末或者各种节假日在家,时间闲下来了,本来可能想着看个什么学习视频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一个不小心顺手点开了淘宝,就开始了买买买的不归路。
所以说现在就存在着这么一个奇怪的逻辑:我们工作是为了赚钱,而原来我们用来休息,调整自己的时间里面,我们却牺牲了自己的休闲时间,把他用来了花钱。
为了承载休息时间的买买买,花钱,我们现在开始更加卖力努力的工作,就是希望单位时间内能产出的价值越来越高,能够满足我们全部的花钱需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花钱促进了我们追求更好的工作,也让我们非常希望在每一个小时里压榨出更高的回报。
时间既然越来越值钱,我们就开始逐渐浮躁,希望追求更快捷更加有效的生活方式。
所以外卖平台诞生了,省去了我们在家做饭的时间;每日优鲜出现了,不需要我们再去菜市场挑挑拣拣就能把菜送到家;各种时尚买手出现了,不需要我们出门,就有人帮你整理买好各种穿搭。
传统意义上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读一本书,花几个小时做一顿饭的闲适时光都被我们嫌弃太花时间了,而且给我们传递的满足感实在是太低了,简直是浪费。
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消费文化可以说改写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03结语
总有人嗤之以鼻说像双十一这种人造的消费节日,商家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坑大家的钱包。
但是实际上哪个节日最后不都是变成了买买买的狂欢?生活在当下中国这样一个时代里,购物已是生命的一个关键部分,双十一已经成为标示我们作为消费文化的的关键符号。
既然消费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与其自己一个人默默的下单剁手,不如在这样一个专门创造出来的消费的节日里面,什么都不用想,大家一起狂欢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任何的消费都还是要有限度,别为了消费而消费,到时候坑了自己的钱包还没想收到购物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