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奋斗历程曝光:成名和上班一样累,别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2021-02-25   壹创新商学

原标题:李诞奋斗历程曝光:成名和上班一样累,别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01 真正经过暗淡无光的日子,能从城市的边缘,社会的底层爬出来的人,遇到机会就会狠狠抓住。

最新一期的奇葩说上,面对辩题#“20岁有个一夜成名的机会,该不该要?”李诞的一席话,引起不少人的沉思。

他在说辩论观点,也在说自己的奋斗心路。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2020年我听到最有价值的一句话,特别好玩,叫做做大事和做小事,付出是一样的。”

李诞解释道:“成名和上班一样累,该你难受就会难受,如果有一个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把握呢?

20岁的时候失败也是很好的,至少也能告诉你不该干这个。”

这句话是李诞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对机会的把握组成了他的成名历程

李诞活的很清醒,他不拒绝机会,出名了挣钱,理所当然。毫不避讳他对金主的“阿谀”、对金钱的偏好。

李诞,是最不赞成诗与远方的。当别人都在向往诗和远方,田园牧歌的时候。

他说,没有诗和远方,没有田园牧歌。

有的是大蚊子和遍地的牛粪,有的是寂寥无趣又漫长的岁月。

参加工作后更是被社会现实深深打击,从不谈梦想。

2012年李诞终于遇到第一个人生转折的关键的机会。这一年他进入脱口秀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写段子,由此踏入演艺圈 。

5年之后,他得到第二个人生转折的机会,担任了腾讯视频喜剧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第一季》策划人、编剧。

《吐槽大会获得成功之后,李诞开始被大众所熟知。

他尝到了成名的甜头,获得了更多出镜的机会。

当时出名的综艺节目,只要是不必耗费体力的,他几乎参加了个遍。

2019年,李诞开始担任导师参加的达人秀节目《奇葩说》,成名这条路上,他越走越远。

02 蔡康永说,智慧就是随着你面对困难一步步栽培出来的。遇到机会不妨试试,不行,大不了再换一个赛道。

一位消失了3年的香港小姐——朱千雪。

她在2012年,参加香港小姐成为当年人气最高的选手,顺利出道,各种资源倾斜而来。

但是她在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时候,选择了淡出娱乐圈,重返校园。

她修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硕士,之后继续修读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博士学位。

毕业后,她顺利成了一名律师。

她对自己的选择,解释说:

“今天有工作做,不代表明天有工作做,现在很多观众喜欢你,但如果有日观众转口味,我会如何? 我不希望没得选。读书有样好,日后如果我真的离开,都不会脱节。

这一番话,可以说是人间清醒。她预见了危机,跳出了成名的舒适圈。

回到奇葩说的那个“二十岁一夜成名的机会,该不该要的辩题,反方会认为一夜成名暗藏危险。

但危险的不是机会,是得到机会后的放纵、妥协,是遇到舒适圈放弃成长的自己。

有一位朋友从年薪40多万的公司离职,进入月薪5千的体制内的工作。

后来他发现:工作没有麻烦,生活的麻烦就会显现出来。

他只怪自己当初过于天真,低估了平静生活所需要的费用。

看似安逸的选项,不代表真的安逸。 轻松的道路,往往会越走越艰难;而艰难的道路,往往会越走越轻松。

03 面对机会的选择,其实隐藏着一个人的思维模式。

《月亮和六便士》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漫长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什么是星辰,什么是尘埃?

看着星辰的人会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眼里只有尘埃的人会说:“不入虎穴,也不会失去什么”

看着星辰的人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走起来就对了;

眼里只有尘埃的人告诉自己:那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我已经输了。

星辰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梦想,未来。而尘埃是指,你只会低着头走路忘记了头顶的星空。

前者是成长型思维,后者就是固定型思维。

这两种思维模式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提出的。

他发现,两种不同思维模型对同样的人生挑战和困难会做出同的反应模式

在《终生成长》这本书中,他曾做过下面这个实验:

他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经历了这样糟糕的一天,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想?

你上了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课上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

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

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是会这样说的:

“我感到被拒绝了”

“这个世界跟我过不去”

“我是个失败者”

“我是个傻瓜”

“所有人都比我优秀”

“我太差劲了”... ...

他们把“失败”从一种行为“我失败了”,转变成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

换句话说,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他们经受不起失败,批评,挑战,反对等,慢慢他们习惯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事,拒绝接受挑战。在否定自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而他们修复自尊的方式,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他们会去找比自己还差的人;

另一种是,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后,他们会这样说:

“我会更努力地学习,下次停车的时候我要更加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

“C+这个成绩告诉我,我必须在课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我的成绩。”

... ...

他们不会把失败行为,上升到自我身份的认知。

他们认为,天赋只代表每个人的起点参差不齐,能力和才能仍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锻炼得到发展和提高。

他们的未来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04 从固定型思维,转变到成长型思维,并不是没有办法。

卡罗尔·徳韦克的《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策略,4个步骤:

第一是接受

你要学会去接受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两种思维方式的混合体。

比如有人认为自己理科学习能力不行,擅长文科;

有人认为自己做不好一个管理者,但可以做好一个创造者,可以埋头搞设计或者发明。

“固定型思维”带来的行动力不足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是观察

你需要观察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在什么情况下被触发?

在什么时候出现?接下来的行为是怎么样的?你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

当你了解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出现的原因和时机时,也不要急着去评价,你要保证自己的客观性。

第三是命名

给你的固定型思维起个名字。像对待一个朋友似的,逐渐将它与自己分离。

每当它出现的时候让你可以跟它对话,找理由驯服它。

第四是教育

我们的思想需要驯服,这一点在心理学中是得到证实的。

但是如何驯服呢?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己对自己的劝说。

自我监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你要把你和你的负面思维,负面情绪分离。

保持客观公正无私的态度去观察他,评价他,教育他,鼓励他。

你需要跟他分析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的过程。

比如领导让你去主持一场大型会议,或者商业展会,你没有经验。

你的固定型思维就会跳出来说:“不行,我不会,会搞砸的。”

你给他起个名字,安迪,你要告诉他,“安迪,万事开头难,你逃不掉的,想要提升自己总是需要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

他会说:“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你回:“老板知道自己没有经验,还这样安排,一定会有人协助自己。再说很多事都是提前敲定的,做好准备的,别担心了。”

... ...

成长型思维,不是让你全盘否定自己的不积极,也不是为了争第一、变成最优秀的。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不敢尝试、前怕狼后怕虎,其实是不敢面对失败的自己。

殊不知,人这一生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并不多,错过了可能就是一生。

向上走,你才有拨云见日的一天,这一点无可置疑。

如果你遇到自己的机会,抓住它不必犹豫。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