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药物3个穴位告别姨妈痛

2019-12-13   好药师健康资讯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具体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


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全身症状:乳房胀痛,胸闷烦躁,悲伤易怒,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虚脱昏厥等症状。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

痛经所提示的疾病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经期的腰痛可能是因为子宫后位或其它疾患所致。

2、经期发烧、下腹坠痛可能是患了盆腔炎。

3、正常经血呈暗红色,如果经血颜色为淡茶褐色,或气味发生变化同时体温升高和下腹痛,则可能患上了子宫内膜炎。

4、如果痛经越来越厉害、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则可能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



西医治疗


非处方药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均通过对环氧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由此减轻组织充血、肿胀,降低神经痛觉的敏感性,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痛经等有较好的效果。对伴有精神紧张者可口服谷维素。


处方药

可采用内分泌治疗法,于月经周期第2日开始,一日肌内注射黄体酮20mg,连续5天。

口服避孕药也可抑制排卵,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盆腔炎的联合用药


一般来说,妇科炎症可采用“一吃二洗三塞”的三联法用药,都能很快见效。例如,患者是盆腔炎,可以使用“ 盆炎净胶囊 + 妇炎洁洗液 + 保妇康栓 ”联合用药。


根据不同体质,选择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1、气滞血瘀型

【典型症状】小腹肿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经量少经行不畅,色黯有块。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常用中成药】益母草颗粒、元胡止痛片、香附丸、妇科得生丸、月月舒、妇舒丸。

【穴位调理】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并拿血海、三阴交,以酸胀为度。


2、气血双虚型

【典型症状】经期小腹绵绵作痛,喜揉按,经量少,色淡质滑。

【治疗原则】益气补血、止痛。

【常用中成药】乌鸡白凤丸、气血和胶囊、八珍益母丸。

【穴位调理】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摩腹时加揉中脘2~3分钟。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


3、寒湿凝滞型

【典型症状】畏寒肢冷、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色黯黄有块、量少。

【治疗原则】温经化瘀、散寒利湿。

【常见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妇舒丸、经痛宝颗粒、参桂理中丸、调经益母丸、月月舒。

【穴位调理】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


4、肝肾不足型

【典型症状】主要以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或头晕耳鸣、经血量少等为主。

【治疗原则】补肾、健脾。

【常见中成药】应以杞菊地黄丸之类药为主,再佐以还少丹(可补先天之肾以壮腰、补后天之脾以生血让经血充盈而不衰)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