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邵逸夫,为何捐款超过47亿,却只愿意给李小龙2500美元片酬

2020-03-23     周游世界电影

说到香港传奇的娱乐大亨邵逸夫,影迷们自然不会陌生,邵氏电影虽然已经没落很多年了,但是它的那句“邵氏出品,必属精品”的广告词却成了很多人美好的回忆。邵氏电影在香港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上世纪50年代末,邵逸夫选择返回香港发展,利用家族在香港的根基,他通过启用新人,修建制片厂,加大投资等方法,迅速在香港娱乐圈站稳了脚跟,并在短时间内创建了一个娱乐帝国。

通过邵逸夫创建的邵氏电影的兴起,香港电影成为了华语影坛一个最先崛起的电影基地,一度香港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邵氏电影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为了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能够赢得观众的电影,邵逸夫经常要亲自把关,据说邵逸夫曾在一年里看过700部影片,就是在邵逸夫这样孜孜不倦的努力中,邵氏电影迅速占领了香港市场,并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华人观众的喜爱。

邵氏电影之所以能够迅速在香港占领市场,关键在于邵逸夫对于人才建设的重视,在邵氏电影公司创办的前期,邵逸夫笼络了大量的电影人才,其中包括邵氏历史上的头号导演李翰祥,邵氏开朝的元老邹文怀,以及邵逸夫亲自洽谈,花重金请来的影星林黛。这些早期的优秀人才,让经验丰富的邵逸夫如虎添翼,横扫香港娱乐圈。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邵氏几乎在香港影坛一家独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在1970年,邵氏影业在人事上遭遇了重大变故,邵氏的开朝元老邹文怀因为和邵逸夫经营理念不和,而另起炉灶,这个过程中邹文怀还带走了大批邵氏公司的电影人才。邹文怀创立的这间电影公司,则是在短短的一年后,便和邵氏影业分庭抗礼的嘉禾影业。

和邵氏影业一样,嘉禾影业是香港影坛历史上的另一家传奇公司。然而这间公司的起步阶段并不顺利,虽然邹文怀协助邵逸夫建立邵氏帝国,但是他充其量只是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说到个人财富和家底,邹文怀和邵逸夫并不在一个量级上。就在邹文怀打出了他在邵氏公司带出的一张王牌“独臂大侠”王羽后,邵逸夫便以侵犯版权为由和邹文怀对簿公堂,邵逸夫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耗费资金和精力拖垮羽翼还未丰满的嘉禾影业。

就在这时,多年一直在美国好莱坞发展的动作明星李小龙找到邵氏电影谈合作。此时李小龙在好莱坞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动作明星,但是他发展得并不能算是顺利。在和邵氏谈判的过程中,李小龙开出了三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片酬1万美金。邵逸夫在听到李小龙的条件后,答复为2500美元片酬,且是一口价。邵逸夫当时的报价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邵氏影业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商业帝国,在这个公司内部明星的薪酬有着明确的规定。邵逸夫当时不想因为李小龙,打破自己公司长久保持的规矩。

而邵逸夫的这个决定,却给嘉禾影业提供了机会。当时已经陷入困境的邹文怀迅速抓住了李小龙这棵救命稻草,经过接触,嘉禾影业答应了李小龙的所有要求,不久之后由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按期上映,这部影片打破了香港电影历史票房纪录。李小龙的成功,让深陷困境的嘉禾影业迅速崛起。很多人为当初邵逸夫不答应李小龙的条件而不解,甚至很多人认为是邵逸夫的“吝啬”使他最终让出了香港影坛的霸主地位。

其实在邵逸夫的从影生涯中,他的“吝啬”是出了名的,除了因为薪酬的问题错过和李小龙的合作外,邵逸夫还因为没有答应冷面笑匠许冠文的分账要求,而使得许冠文同样去了嘉禾电影。而在更早些时候,邵逸夫还曾和邵氏电影的著名导演们也闹了很多不愉快,其中就包括邵氏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导演李翰祥,以及和李翰祥八拜之交的武侠光影大师胡金铨。这些人在一段时间内,都因为和邵逸夫的电影理念有分歧而离开了邵氏电影。

其实说邵逸夫“吝啬”也仅仅是指他对电影导演和明星们,这也仅仅是邵逸夫管理企业和经营事业的理念不同。邵逸夫到香港创建邵氏影业时,他已经年过50,在前半生中,邵逸夫经历了很多创业路上的磨难。他对人生和事业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虽然给自己员工开出的薪水并不高,但是他却为他们的生活做出了十足的保障。

不仅如此,邵逸夫还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他在一生中,先后捐献了大约47亿港元的资产。而在很多学校,都有以邵逸夫名字命名的逸夫楼。作为一名电影商人,邵逸夫在对待电影时,和那些以艺术为目标的电影人有很大的区别。邵逸夫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企业不盈利,邵逸夫的企业便很难存在。所以邵逸夫的“吝啬”仅仅是他作为一名商人的本色。

至于为何邵逸夫不争取和李小龙的合作,以及用金钱留住许冠文。完全是因为邵氏电影和嘉禾电影当时的处境有很大的差别。当时的邵氏电影已经是一家成熟的公司,由于发展多年,当时公司内部已经有完备的管理办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片酬的限定。诚然以邵逸夫的慧眼识人,他肯定也能够认识到李小龙的商业价值,但是源于他当时是要为一家大型公司负责,而不能仅仅以一个暴发户的姿态去对待市场。所以邵逸夫的决定,对于他当时的角色而言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为什么后来邵逸夫又热衷于慈善事业呢?做慈善事业和单纯的给某一个人发工资是两种概念,慈善事业是为了帮助社会中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薪酬,则仅仅是商业行为中的权责归属。所以做慈善,是邵逸夫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一种态度,而在薪酬上“吝啬”,是他作为一家企业的老板,对整个企业状态的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邵逸夫愿意捐出47亿做慈善,而不愿意用1万美金请李小龙的原因。这是邵逸夫两种不同的人生理念,他的善良和“吝啬”并非矛盾,只是侧重的点和看待问题的方向不太一样,他“吝啬”是对自己的事业负责,他慈善,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曾生活过的世界负责。从两个方向来看,邵逸夫都不失为伟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CnM0XEBiuFnsJQVHI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