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都要提减肥但从未成功过的人就是我这样的,这种人的特征之一:会在做饭吃饭的时候看美食纪录片。当然是有讲究的,切菜时看电视剧容易错过剧情发生工伤,吃饭时看其他门类的纪录片比如动物世界,万一出来个狮子撕吃羚羊内脏,严重影响食欲。
惟有美食纪录片下饭,越是自个的菜不好,越需要它下饭。
安东尼奥尼拍的纪录片《中国》里说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太过贪吃,他一个意大利人都好意思喷我们。开始挺生气,细想想也是,林语堂就承认过:“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
出国旅行的时候,看到外国人的午饭多是汉堡+咖啡,三明治+咖啡,他们的正餐是晚餐,但也有很多人就在小酒馆解决,一盘薯条配啤酒,喝到半夜,所以他们哪顿才算正餐?
有次去波兰,当地导游说我们每天吃的都是他的圣诞节食物,因为餐餐有头盘、主菜和甜点,殊不知我们私下一直吐槽食物难吃。
吃对中国人来说是头等大事,我必须拍下每天做的菜P图发给我妈,她才不会飞奔过来帮我做饭。但是每天三顿买菜洗菜做饭洗碗收拾灶台,白昼的三分之一就过去了。
还有那些吃宵夜的人,幸好大多数中国人的宵夜靠外食解决。这些天我基本靠着B站上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第二季来下饭,它的第一季评分很高,讲的全是各地烧烤摊。
边看我就边想:中国人的确是贪吃。一顿饭中的一个品类,就能拍好多集,还能拍两季,就好比把火锅怎么吃拍出几十集来(好像真拍了也so easy)。
传统的烤牛羊肉、烤五花肉、烤排骨等“硬通货”自然不少不了。
鸡架、鸡爪、猪蹄、猪尾巴这种没二两肉,纯粹嗦个滋味的“边角料”只有中国人能耐着性子把它们烹制成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也只有中国食客有耐心用舌头和牙齿跟这些食材反复较劲。
还有各种被外国人抛弃(其实是不会做)的“下水”,放在中国人手里,也都给你扒筋去骨,放在烤架上滋滋地冒出诱人的油脂香气。
我就是看到这款裹着苞谷面的烤羊肠实在熬不住了,出去吃了顿烤鱼解了馋,才心满意足回来继续写稿。
在中国,万物皆可烧烤。任何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食材,荤素不忌,都能上烤架。东北的烤豆皮、烤冷面,武汉的烤豆腐干,把素食烤出了比肉还令人上瘾的滋味。重庆的烤脑花,一般人不敢尝试,爱吃的人爱到不行。因为脑花既有脂香气,又有嫩豆腐般的口感。
人到中年在某些事情上有些力不从心的男士,在烧烤店也能找到一种特殊的食材,让他们重振雄风。
然而以上这些“重口味”的烧烤,在广西来宾“原滋原味烤老鼠”面前都只能算作小清新。是的,你没看错。这家店主打烤老鼠,并且老鼠都是地里现抓现杀现烤,不是人工养殖的哦。怪不得都说广西民风强悍,光是这胆量就让其它城市的吃货望尘莫及。
除了食物以外,烧烤摊上的人情百态也是五味俱全,回味无穷。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深夜食堂》应该拍夜市上的烧烤摊,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最接地气的故事。有人拜把子,有人在烧烤摊上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时光。
还有人总是一个人独享美味和寂寞。
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一集里,武汉有一个夫妻烧烤店经常有中年已婚女性结伴光顾,这些闺蜜团凑在一起,一边撸着串,一边聊八卦和家庭琐事,好不快活。但她们的真实目的其实是来听男老板唱歌。
老板娘心里跟明镜似的,为了生意也装作不知道,专心在前线烤串。这不正有点《深夜食堂》里茶泡饭三姐妹现实版的意思吗。巧的是我第一次看《深夜食堂》也是在B站,配合着热闹的弹幕,好像真的是跟一群吃货坐在店里边吃边唠嗑。
尼古拉斯·赵四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我和同事讨论过,烧烤之于中国男性,就像火锅之于中国女性一样,是出国在外最想念的存在。
火锅菜品繁复,热门的是筋骨爽脆的菜,不能一下子饱肚,蔬菜种类多,受女士欢迎;不少男人不喜欢吃着费劲的东西,比如螃蟹、小龙虾,喜欢纯肉,烤串就是纯肉,夏天就着啤酒也来劲。
烤串多在夏季出没,夏夜漫长,无法入睡,边吃串边吹牛,对男人来说很解压。
《人生一串》里除了绝对的C位烤串,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角色就是啤酒。几乎每一集都有一个面红耳赤的老哥,拽着同伴吹牛B。往往还没吹圆呼,就被老板娘无情戳破。
当然,也有喝了酒之后反而对自我认知格外清醒的大叔。
串摊一般都在家附近,简直是成本最低廉的人际交往方式。所谓酒肉朋友,就是吃烤串的朋友,烧烤的社交不是职场、官场、生意场的社交,是和最亲近的朋友说着无聊的事,打发无意义的光阴,这个时候最快活。
而那些被先天发胖基因所束缚,不能肆意吃宵夜的人比如我,美食纪录片就是最大的慰藉。我非常爱看别人做菜和咂摸着嘴吃东西的过程,吃饭时看,似乎可以增加自己的饭菜香;入睡前看,更像是一种自我考验,人越是饿越对食物有着无比美妙的想象,如果忍住了点外卖的手指,就可以告诉自己:明天我一定要吃片子里的这个,考验这时又变成了奖励。
中华民族历史上饥馑太久,祖先留下的条件反射都是想吃饱吃好。我们把人叫作人口,这张口是立人之本。
而美食往往又与母亲、家乡铸成强大的童年记忆,无论多有名的作家,多有权的官员,想起故乡的美食就要流着口水下笔千言,官都不要做了,回老家吃鲈鱼和莼菜去。美食也是中国人的温柔乡,外界环境越逼仄,越想退回到食物垒成的舒适区里躲一躲。
美食纪录片还承载了旅行的功能,那些你没去过的城市,没尝过的食物,没遇见过的人,都可以借助它完成。片中的人生百态是配菜,对新食物的向往和发掘是正餐,只是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4GYs2wBvvf6VcSZ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