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河南文化,许多人都会有一个印象——厚重。无论是历史人物典故、佛道阴阳纵横学说的兴盛,还是地下文物之灿烂,都令人赞叹不已。
而在豫东一带,太昊陵是文化厚重的具现,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人祖庙会这里都人满为患、香气冲天。而在太昊陵门前广场上,有着小商小贩在售卖工艺品。其中,有一种名为"泥泥狗"的传统手工艺品最为奇特,被称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据当地一位泥泥狗非遗传承人介绍,如今还会制作泥泥狗的大多数已经五六十岁了,年轻人很少会愿意学这个。因为,泥泥狗无法像烧瓷器那样借助一些现代化工具和手段,只能凭借人手和经验,是一个苦活。
从整个流程来看,泥泥狗大致分为挖泥、打泥、捏制、绘制、着色等几个阶段。
通常情况下,艺人们挖地五六尺深,即可得到黄胶泥,这种泥细腻而有粘性,比较适合捏制;
之后,用水和好泥之后,放到石板上用棒槌捶打,排出泥土中的气泡,让泥土更容易成型;
接下来就是捏制原始胚子,进而在其基础上修整;
然后就地取材找一根高粱杆,削减之后刻画形象;
最后是涂上黑底色,晾干后点上其他颜色的图案。
虽然,泥泥狗以"狗"为名,但实际上并不仅仅局限于"狗"的形象。目前来看,泥泥狗的造型大概有500多种。
凡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基本上无所不包,更有很多是不同动物特征组合在一起的产物。
而这恰恰是泥泥狗传承原始文明的证明之一。在原始社会中,有一种名为"图腾崇拜"的习俗,人们往往将周边存在的动植物"神化",使之成为部族的血脉起源。
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六畜之一,被很多部族当做是图腾,淮阳当地属于的重要分支。
并且,当地流传的伏羲女娲的故事,女娲抟土造人,后来衍生出泥塑这种艺术形式。与此相应的,还有最早人类繁衍的本能性需求,因此生殖崇拜也在泥泥狗的造型中时有体现。
只不过,随着后来人们逐渐走向文明,生殖崇拜渐渐演变成"无后为大"的儒家传统观念,表现形式没有那么直接罢了。
但在底层的民俗文化中,这种文化特征一直未曾消失,泥泥狗这种艺术也被人人代代相传。
除了造型凸显历史文化底蕴外,泥泥狗黑色为底的色彩应用也是颇有文化内涵。《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玄本身就是赤黑色,有深奥、玄妙的意思。
或许,出于向上苍或者神明祈求的意图,泥泥狗以黑色为底色,使其带有一种神秘的韵味。而这些在中国文化中也是应用广泛。
比如,黑白两色的太极图,一看就让人产生玄远深奥的感觉;先秦秦汉时以黑色为贵,由此也让当时的汉服显得肃穆典雅。
从以上造型、颜色两方面来看,泥泥狗的文化传承最早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并在后来的秦汉文化奠基中得到加强,是河南文化厚重的重要载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2toN3MBiuFnsJQVEv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