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很便捷、常见的一种运动方式,但是并不代表其没有规范地姿势、以及不良跑姿造成一定的运动损伤。
上次我们说了关于跑步时该如何更好的保护膝关节(经常跑步的你是否中了“膝盖终结者”!)。
本章我们就聊一下跑步的一个非常常见的话题:脚的着地方式。
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后脚跟着地、然后过渡到脚尖,这样可以缓解一部分压力,气垫跑鞋的问世就有一定此类因素。
还有一些人认为,跑步时应该前脚掌先着地,这样能能跑得更快,可以避免因跑步造成的足跟痛等等。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保守的小伙伴,对于着地方式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觉得对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习惯不同。因此具体的着地方式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判断。
这些看似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说法,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讨论点:“生物力学结构”。
无论是谁,虽然对与同样的动作可能训练目标不一样,做动作的方式可能有一些出路,但是都有一个动作模式前提,是无法逾越的。这个前提也是安全效率以及训练质量的保证。
例如:在进行跑跳类动作,无论目标是什么,都要保持膝、髋、踝在一条线,都这损伤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不会因为你的X腿、平常的发力习惯,而改变这一安全的模式前提(虽然损伤无法避免,但是中立位以及最佳力学结构能最大化的减少运动损伤的概率)!
当然对于动作跑步,关于脚的着地方式,也肯定有一个运动模式前提。
不要后脚跟着地
其实导致关节压力最大的就是后脚跟着地的方式了。
因为这种方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节”——足弓。
我们足弓的主要作用就是缓冲压力,那么当后脚跟着地时,足弓将起不到缓冲身体下降到地面时的瞬间压力
同时脚底肌肉与小腿肌肉甚至大腿肌肉也无法有效收缩为踝关节与膝关节缓解压力!此时压力几乎都被关节承受了,关节承受着强大的冲击力;而且过度时脚也不稳定容易左右滚动。
而且跑步时脚后跟着地,脚支撑地面的时间最长,进而压力也相对增加。
且后脚跟着地的整体动作模式也会导致膝关节承受更大的压力而肌肉无法承担更多的压力
因此长期后脚跟着地的运动方式,也是导致足跟痛和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前脚掌着地
而前脚掌着地则使足弓充分发挥了其功能,且其动作模式也让大腿前侧肌肉参与了更多的发力来承担膝关节压力。
此时跟腱与小腿三头肌也能有效收缩进而缓解压力。
且前脚掌过度到脚后跟微微着地的同时,小腿肌肉会被拉长,当你在收缩蹬地时就像一个弹簧一样发力效益也会大大提高,速度也会更快。
你可以即可起身感受一下压力所在。
也就是说,跑步时前脚掌着地符合人体跑步时的最佳生物力学结构,在此结构肌肉可以有效收缩缓解压力,且发力效益最大化。
而脚后跟着地完全违背了此结构,显然,不仅会影响跑步成绩,长期以来还会造成慢性损伤——疼痛,腰椎也可能受影响!
当然前脚掌着地并不是说要踮着脚尖跑,而是前脚掌先着地然后迅速过渡到后跟做一个缓冲,整个过程也是比较放放松轻盈的。
OK,本章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希望对经常跑步的你有所帮助。关于跑步的其他问题,我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