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秦东,百花争艳,春天的渭南,到处生机勃勃。在猕猴桃果园里,几个统一着装的人正在进行春季管理作业,带队的正是人大代表王花峰。
王花峰,渭南市第五届人大代表,临渭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渭南市临渭区天美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猕猴桃联盟监事会监事兼渭南猕猴桃技术服务队队长,渭南市农村农业局特聘乡土专家,临渭区猕猴桃协会常务副会长,临渭区管拔尖人才,高级农艺师,高级职业农民……王花峰的头衔有很多。作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王花峰深感肩负行业使命,立志要立足本职,服务群众,以生产健康、安全、绿色猕猴桃为己任,以谋求成员利益和带动果农增收为目标,实现“临渭”猕猴桃驰名品牌,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临渭猕猴桃产业主要集中于塬区六镇和向阳街办等贫困人口聚集区域,王花峰调研发现,果农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技术薄弱、作务理念滞后是这一区域果农脱贫致富的最大羁绊。起先,他采取培训会的形式来提升果农的作务理念和技术水平,后来发现课堂灌输式的培训效果不佳,因为果农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果农无法消化课堂内容,即使果农在课堂上接受了,也不容易运用到实践当中去。通过多年摸索实践,“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帮着果农销”的服务模式逐渐成了他创建的渭南猕猴桃技术服务队的品牌。那么,渭南猕猴桃技术服务队是怎么创建的呢?
渭南猕猴桃技术服务队以天美合作社3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班底,复制其服务模式建立起来的。起初王花峰对这些贫困户格外照顾,垫付农资款,亲自指导生产,优先收购和销售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节日慰问。通过接触发现,在众多的贫困户中,有一部分爱学习、理念先进、进步快的贫困人员,像杨秦州、杨永茂、张卫宁、郭宁、常会刚等人,就对他们重点扶持培养,带他们到外地优秀猕猴桃果园观摩学习,并请西农大教授、实践专家给他们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把各自的园子打造成了“样板猕猴桃园”,便于周边果农观摩学习。来观摩学习的果农中,又能发现一批爱学习、进步快的果农,王花峰把这些爱学习的果农再组织起来加强培训,让这些人在做好自家农活的前提下,出来帮助其他果农把园子务好,收取一定的报酬,这样,贫困户又多了一份务工的收入。经过这些贫困户帮助过的种植户成了当地的脱贫示范户,在他们致富的路上又带动其它贫困户树立了脱贫信心。2017年4月,王花峰以上述贫困人员和经验果农为班底,创建了渭南猕猴桃技术服务队,现有基础队员78名。截止2019年底,37户贫困户已有35户脱贫摘帽,剩余因病伤残贫困两户。
服务队员经过统一培训,统一了技术流程,薪资普遍高于当地务工人员20%以上。服务队常年在临渭区塬区六镇、向阳办,华州区赤水镇、大明镇、高塘镇、瓜坡镇、华阴市、潼关县、临潼区等猕猴桃基地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吸收临时队员现场培训,实施队员和服务对象档案化管理,有效提升了渭南猕猴桃作务整体水平,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明显。2018年至今,先后有临渭区、华州区等地600余果农进入服务队参加务工培训,参加过务工培训和接受过服务的果农总共有2000余户,他们通过渭南猕猴桃技术服务队转变了务果观念,果园里开始了生态化管理,不打除草剂,化肥不再狠施,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果农的投入降低了,猕猴桃价格反而提高了。这些节本增效的示范户有十几个曾经的贫困户,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和服务队平台,实现了脱贫致富,张卫宁现在蓝田某农业公司担任技术总监,月薪5000元,杨秦州、杨永茂等现在服务费200元/天。服务队员们找到了自身价值,带动并服务周边群众,让群众感觉到身边就有能人帮忙种好猕猴桃,果农信心大增!
“脱贫致富是果农最切身的事,我的愿望就是要让广大果农过上好日子”。2020年,王花峰为了实现让更多果农脱贫致富的愿望,他以全国猕猴桃联盟、西农大猕猴桃试验站、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为后盾,依托渭南猕猴桃技术服务队骨干力量,引进新优猕猴桃品种,推广猕猴桃牵引架等新技术,引领渭南猕猴桃种植业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种植规模、效益连年增长,联合渭南各个猕猴桃合作社、基地、园区,积极传播“共享、协作、分工、创新、发展”的理念,努力凝聚渭南猕友心力,推广提升“临渭”猕猴桃公共品牌知名度,在产业扶贫道路上一路高歌。(来源:临渭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