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法律早在夏商周时便有了,那个时候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商代已有成文法律,并且在古文中有明确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法制度解体,各个诸侯国法律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成文法陆续颁布,自夏商周到明清,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发展脉络清晰,特点鲜明。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法律自然有刑罚制度,古时候的刑罚大多都很残忍,当然这些残忍的刑罚,针对的也是那些犯了大罪的犯人,与普通人无关。
在众多刑罚中,流放也是惩罚的一种刑罚,流放顾名思义就是把犯人押送到偏远的地区去,以此来惩治犯人,值得一提的是流放犯人的刑罚起源非常早,有着悠久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流放之法虽说是起源很早,但是开始只是零星出现,一直到了秦汉时期才形成体制,一般来说流放也是重罪。
古代有六大流放之地,朝代不同地点也不同,流放的地方大多是一些非常艰苦的地方,或者是边疆,毕竟流放也是要把他们发配去干些有用的事,不是让他们在那自在的过日子。
发配基本走上千里才能到地方,路途遥远,这一路上条件那就更艰苦了,风餐露宿,不少犯人体力不支死在半路上都是时有发生的。
那么这一路上这么艰苦,那些当差的愿意去押送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愿意去,而且是抢着去,不过去之前他们也会先将犯人的情况了解一番,也不是所有犯人他们都愿意去。
流放的犯人没有一般人,普通老百姓没啥重罪也轮不到流放,很多朝代流放是死刑之下的第一重罪,能够被流放的犯人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他被流放了,他的家人或者好友都会非常上心。
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去给押送人一定的好处,让他路上多多照顾,更有甚者还会给他们雇马车,一路上非常的自在,即便是全家流放的人,他的好友也会施以援手。
负责押送的衙役路上是不换的,除非特别遥远,可能路上会换人,这些衙役的薪水非常高,再加上犯人家属和亲友送的银子,收入是非常夸张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辛苦和收入是成正比的,如果押到大人物的话,很可能这一路走完,自己数十年的吃喝钱都足够了。
相信有人说了,那么这一路上风险也很高呀,的确有一定风险,不过风险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首先犯人都带着枷锁,不怕他跑,而且犯人脸上基本有金印,他也没地方跑,再次抓回来可就是斩立决而不是流放了。
一路上睡在野外也是常事,只需防野兽,普通的劫匪什么的,也不会傻到去劫官府的人,那么犯人的家人会不会安排劫人呢?这种情况只会在影视剧中发生,现实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路上最大的风险其实就是要防野兽以及口粮不够的痛苦,对于一个小小的衙役来说,这种风险绝对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是官府中最底层的人物。
他们的俸禄也就是能够吃饱肚子罢了,如果确定好这个犯人不一般,算准了会有人帮他,那衙役们自然会抢着去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p2FXXABjYh_GJGVK0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