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仅存的三颗千年古树,你都见过吗?

2019-06-30     亳州身边事

立仓千年圆柏

在蒙城县立仓镇邹圩村中楼村民组一株树龄约1200年的古柏树,原生长在一坟墓旁边。该树树高6米,胸围330厘米,冠幅6.5米,因传说该树干、枝叶熬水可治病,所以时常有人刻挖树皮,造成树木伤痕累累,以致树皮大部分已不复存在,树干中空,大部分枝条已枯死,只有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两主枝存活。据当地村民介绍,该古柏为邹氏祖先坟墓上一棵柏树,为邹氏第三代祖先为纪念先人所栽。因在柏树西北、东南方向两主枝上有三个瘤状突出,似猴子状,故当地人称该树为“猴子松”(当地人把松科、柏科树木均称为松树)。

王集乡白果村银杏树

在蒙城县境内就有两棵古银杏树,一东一西遥向呼应。其中一棵古老的银杏树在县城东部王集乡移村境内,树龄愈1400年。据传说,此处原有两棵银杏树,一雌一雄,远近闻名,1972年北侧的雄株因遭雷击着火,枯朽的干心在树里面燃烧,月余不熄,救之无效,不得已而砍伐。现保存完好的为南侧一雌株,该树树高20米,胸围750厘米,干高5.8米,五大主枝四方横展。五十年代,雌银杏也曾遭雷击,朝北的一主枝受伤枯死,北面的树皮亦被烧焦,现只有东南方向一主枝存活,其余主枝皆已枯死,令人惋惜。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言,移村曾是隋朝宰相伍建章的封地,银杏树为其子伍元昭镇守南阳时在此伍家花园所栽。后伍家被杨广满门抄斩,伍姓人尽皆逃亡,以后由汉中白马村等地外姓移民居此,得“移村”之名。

岳坊镇千年银杏树

另一棵古银杏树在岳坊镇许瓦房村民组,树龄愈2000年,树高约18米,胸围800厘米,冠幅26米;树干2.5米处有分九个枝,故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因为此地民间认为“人无十全,树无九杈”,树若有九杈,则视该树为神奇,是吉祥的象征。现该银杏树被村民用围墙保护起来。

这两棵树分别生长在

蒙城东西,涡河两岸

两棵古银杏树遥相辉映

成为蒙城大地上的稀世景观



蒙城县古树名木和乡土树种保护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百年以上古树34株,古树群三处,保存株数约 1100 株。古树与古树群主要分布在立仓、白杨、楚村、辛集、庄周等十五个乡镇(场、办事处)境内。古树树种主要有银杏、柏树、桑树、榆树、皂角、黄连木、柘树等。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树3株,500年以上的5 株,300—499年的7株,100—299的19株,三处古树群树龄均在100—300年。以上古树已于2012年实施挂牌保护。

二、保护情况

我县十分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开展了古树名木普查活动,对一些千年古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树进行了挂牌保护。特别是对母集和移村的2株千年古银杏树采取了特别的保护措施。一是请上级林业专家给古树会诊,先后多次邀请了省林业专家到实地考察,给古树保护提出科学的保护方案。二是给2株古银杏树分别安装了避雷针。三是明确专人保护,纠正了在古树体打钉、缠绕铁丝、绳索、悬挂杂物现象,严禁刻划树皮和攀折树枝,完善围栏,尽量避免人为破坏或机械损伤;四是保持树干周围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适时追肥、浇水、培土、松土使其复壮;五是恢复或改善古树周边天然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得古树与环境建立良性关系;六是定期检查有害生物,及时进行除治。

三、发展乡土树种的主要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县大面积发展杨树,乡土树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乡土树种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乡土树种的保护和发展。

(一)从林业发展规划上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

我们在制定全县林业发展规划、乡镇林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十分重视发展乡土树种,引导群众栽植乡土树种。各乡镇和林业部门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积极引导扶持农户栽植适应性强、生长快、效益高的优质乡土用材和经济林树种。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混交林,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营造生态林业。

(二)切实加强乡土树种的保护。

一是严禁借电力、通信线路改造以及道路改扩建之名,破坏林木,特别是乡土树种。二是禁止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毁坏林木,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已经形成的农田林网和防护林带。三是严禁借新农村建设,大面积砍伐村片林。在新农村建设中,尽量做到不破坏村庄原有的风貌,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少砍伐树木,尽量保持原有森林资源不减少,保证毁坏多少,就补栽多少。

(三)加大对乡土树种发展的扶持力度。

2013年,县政府出台文件,加大了对发展乡土树种发展的扶持力度。发展苗木花卉50亩以上,一次性奖励200/亩,发展乡土树种育苗20亩以上,一次性奖励500元/亩。

来源:蒙城县人民政府官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d9c_2sBmyVoG_1ZAb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