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古陶知多少(二)

2020-03-29   大汶口文化研学

上篇文章我们讲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根据器物的外形特征以及地层的叠压关系分为了早、中、晚三期,以及各个时期陶器的主要特征,今天我们就着重提取当时出土的几件代表器物,从这些陶器的制作工艺以及器物造型,去揣摩古代大汶口先民的智慧财富以及精神信仰。


红陶兽形壶

这是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红陶兽形壶,它是一件盛水盛酒的容器,属于夹沙红陶,器表光滑。整个器物涂红色陶衣,动物造型,形体肥硕。后背装有提梁,后身是桶装注水口与出水口在功能上相对应,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型,也是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宝物之一。

八角星纹彩陶豆

八角星纹彩陶豆于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它色彩艳丽、纹饰神秘。豆在古代是一种盛食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这件八角星纹彩陶豆,是大汶口先民使用的盛食器。而八角星纹样式的纹路,则蕴含了古代先民对于上天的感恩和敬仰之情:光芒四射的太阳,向外四射的八角寓意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取天圆地方之意,表现出人对世界的认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红陶镂空豆

这个是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红陶镂空豆,盛水器,属于泥质红陶,侈口折腹盘,圈足装饰圆形与三角形镂空纹,是大汶口文化中期的作品。


白陶鬶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是一件远古时期人类艺术家制作的精美器具。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的泥土烧制的陶器。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这件白陶鬶是目前我国所有白陶鬶中历史最悠久、造型最美、形制最完整的一件,该器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体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红陶三足折腹鼎

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属于炊煮器皿。大环形的盖子,小口折腹的器身使热量不易扩散,既节省能源,又增加器物的容量。


大汶口陶器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文明标志,还蕴含了古大汶口人的智慧财富以及精神信仰。陶器能传承至今,除了其丰富的实用价值,更多的是支撑在背后的文化因素,那种对上天赠予的感恩与敬畏,这不是无知,而是对万事万物的感恩之情,这种思想也不着痕迹的影响着当代人的行为。懂得感恩,心存慰藉,将这种美好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大概就是古人想要通过这些历史遗存寄予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