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唯一岭南状元,6年后为保广州不被屠城,开城投降遭争议自尽

人民南路的状元坊

写在前头:

写《过零丁洋》的文天祥是1256年的宋代状元;15年之后,小他两岁的张镇孙也高中状元。两人皆是南宋弃文从武的抗元大将;

为保护广州不被屠城,投降弃城;引大量非议,在押解进京的路上愤而自尽;

广州人民南路状元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张镇孙故居于此而得名;

因为误解,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张镇孙的画像;

江西吉安城东的文天祥纪念馆

刚当状元,就开始抗元

张镇孙,南宋时期南海县熹涌(今广东省顺德伦教熹涌)人。生年不详,卒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状元。

两宋319年共开科考试119次,遂产生状元118个,在这118个状元中,籍贯岭南者,仅张镇孙一人而已。

张镇孙少年时,学习刻苦,博闻强记,十二岁时便有神童之称。在殿试策中,他提出了"国家以民为脉",建议皇帝要有"爱民之仁",并提出要严惩贪官污吏、以厚民生等,洋洋洒洒七千言,一挥而就。南宋度宗皇帝对这篇《殿试策》十分赞赏,亲自赋诗大加赞赏。

科举皇宫殿试场景

得中状元之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外派为婺州(古金华府)通判。咸淳十年(1274),宋度宗驾崩,仅四岁太子即位,是为恭帝、年号德祐。德祐元年(1275)冬,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张镇孙因牵念双亲,弃官回南海奉养父母,遭到贾似道一派的弹劾被罢官免职,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皇太后带着年幼的宋恭帝宣布投降。南宋益王赵昰逃至福建,即位为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号令各地组织抗元。

南宋疆域图

此时,广州已为元兵占领。被罢了官的张镇孙以当朝状元身份,出面振臂一呼集结南宋溃军。景炎二年(1277),被宋端宗任命为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率领都统凌震和权兵部侍郎(即代理兵部侍郎)王道夫重新整编各路散兵游勇。

为不屠城,献城后自杀

景炎二年四月,凌震、王道夫在张镇孙率领下分两路进攻广州。镇守广州的元军元帅吕师夔因军饷不继先自退走。宋军打败留守的元将梁雄飞,收复广州。与此同时,文天祥也收复梅州,南宋军威大振。

张镇孙在南宋收复临安(杭州)失手之后回广州抗元

但不久,元军又复占广州,张镇孙兵败被俘,英勇就义。文天祥闻讯,极为悲愤,挥泪赋诗悼念良久。张镇孙为人正直,对奸相贾似道收买,不屑一顾。张镇孙擅于诗文著有《见面亭集》十六卷。

十一月,元将塔出率援兵与吕师夔会师,反扑广州。张镇孙指挥2000余艘战船在珠江河面与元兵展开激战,结果实力不济寡不敌众,宋军大败,退守五羊城内。他祇好带兵退守城内。

守城月余,粮食尽,有没有援兵支援绝;为了不使城内的人民遭受侵害,张镇孙与元军主帅塔出约定:在不屠城的前提下,投降弃城,最终作了元军的战俘。

张镇孙"以城降"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元军押往京师的途中,张镇孙愤而自尽于大庾岭红梅花丛中,终年40岁。

张镇孙在广州的故居改名状元坊

大他两岁的文天祥获悉张镇孙宁死不屈、为国死节的噩耗,特题诗悼念:

张元帅谓予国已亡矣杀身以忠谁复书之予谓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岂论书与不书为改容因成一诗

[宋] 文天祥

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

智灭犹吞炭,商亡正采薇。

岂因徼后福,其肯蹈危机。

万古春秋义,悠悠双泪挥。

状元坊,10年前广州时尚街


尽管历史上对张镇孙的"以城降"的举动一直存在争议。但广州人民却一直念其为民着想,在张镇孙广州故居附近立了状元牌坊;将他原来住的街"泰通里"改名为"状元坊";他的墓地在三元里,人们称之为"状元坟"。

状元故居,广州时尚街

自清代康熙年间以来,状元坊街内遍布加工金银首饰、戏服、顾绣、绒线绣球的手工艺作坊,并以其技术精巧而享誉国内外。1990年开始设立工艺品市场,

上面数百年的老字号依然存在

并逐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颇有特色的学生用品和工艺精品专业街。

状元坊全长260米,宽约5至7米,最窄处只有2米。街内商铺40间,商场12个,共有经营档铺540个。

十年前,人民南路的状元坊是广州新人类逛街胜地。每到国庆、五一及节假日,这条前后约260米的小巷曾挤进过几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挤榨人油”潮流之所。租金更是与北京路等齐头并进,是广州最炙手可热的商铺旺地。

正市街,清代时广州很多作坊在此

近十年,随着城市商圈转移,附近上下九、十三行等中国最早时尚地被天河等新兴商圈替代,曾经摩肩接踵的状元坊,成为了一条3分钟就能横穿而去的普通小巷,逛得仅剩回忆。反倒是曾经的状元坊,成为该地区文化旅游的地标建筑。

在人民路、天成路东、西两个出入口各建设一座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和宋代建筑风格的牌坊,并请关山月大师为牌匾题词。在人民南西出口牌坊附近,建立状元图和龟背状元雕塑。

状元图和龟背状元雕塑

写在之后:

渊源历史的“状元坊”,从“撞人坊”到如今的“无人坊”;记述了80年到现在的社会变迁;

状元坊,则开始回归它的本源:状元的故居所在地,彰显广州历史文化,倡导尊儒好学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