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好朋友萌在我们小群里,发了一张她女儿班上,学霸的国庆假期时间安排表。
我一看可不得了,每天除了睡觉以外的时间,除了必要的补课固定时间,其余全部是按照半小时为一个时间单位,去完成一个个学习以外的任务。
就连休息也是明确了画画或者是吃水果这样的休息,听说这份细致的时间规划表,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尤其在孩子小学六年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严格的时间管理,让这个女孩,相比同龄人脱颖而出,牢牢占据班上学习榜的前五甲。
我们群里另外一个妈妈眼尖,发现了这份时间表上有一个半小时覆盖了两件事,特意提醒了一下。
我问好友萌,这位学霸性格怎么样?
好友仔细想了想,承认:“感觉做学霸的压力还是很大,听女儿讲,这个学霸每次考试失利,都会失眠。”
说到底,这也不过才是一个初二的孩子。
要去承受如此大的压力,我其实心里,很担心这个孩子,未来面对更多挫折的承受力。
听说这位学霸的妈妈,以前是在一个知名公司上班。生了二胎后,特意把工作辞掉,全心全意地管理两个孩子。
在她的家庭生活里,严格按照完成工作清单的方式,实现了家中两个学霸的成长历程,似乎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我从小没当过学霸,也不是学霸的妈妈,这一刻,并不羡慕别人教育成果出众。
倒是觉得,什么样的付出和目标引领,决定了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尽管这些年来,成功学里面一遍遍地向我们强调,时间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作为普通人,唯有在时管理上下足功夫,才可能收获时间的复利。
我自己是一个严格的时间利用者,对此深以为然。
也感觉身边各种关于清单管理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方法,早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髓。
可这样严格管理下的孩子,总感觉让人觉得,早早丢了更重要的东西。
02
我想起了著名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写过一本,让人保持清醒和冷静的育儿著作《园丁与木匠》。
可以说,这书是我近三年内,读过的最受启发的一本育儿书。
里面充满着对流行的养育观点和现实中父母亲做法的剖析,对于很多流行的育儿观念,有很不错的纠偏作用。
我感觉这本书,非常符合我的胃口。因为它符合我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让我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去思考孩子所要经历和面对的人生。
人生的每一个步骤真的都可以预见和安排吗?我觉得,并不能。
如果只是想做一个木匠式的父母,让一切都有效可控。如同一个人力密集型企业的CEO,需要让员工获得既定目标,那真的需要每个流程都进行清单化管理。
可是如果养育孩子,严格用这种清单去管理孩子时间的人生态度,也许会收获一个有用的人才。
但人才的标准变成了产品,严格按照一个木匠每一步的工艺,严格实施每一个步骤,是别人眼中的优秀人生。
可感受到自己只被定义为物品式的“有用”,未来的人生会充满幸福感吗?
相比家长严格管理下,拥有一个学霸的木匠养育模式,我觉得真不如做一个高普尼克所说的“园丁”,辛勤耕作之后,让种子在适合生长的环境里自由长出,渐渐变得强大,自己去迎接风雨,成长为一个坚持努力生长的自己。
这样的园丁塑造方式,对于人这个个体来说,其实更符合生命本身规律。
尤其是对于人类来说,经历漫长的童年期,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大脑和心智的有效方式。
只有充足的成长环境,才能够有足够的安全感,去迎接未来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按部就班中走过的每一步,就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毕竟人的可变因素太多了,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冲突,往往就是因为总在经历事与愿违?
遇到这样的变化,难道还要在清单中早早写出,各种安全预案及补救措施吗?
人生从来就是一连串预料之外的事累积。
结合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已经走过的人生之路,就算是那些从来没有抛弃自己梦想的人,其实也只是在未知和变化面前,拥有了正确选择的能力。
然后在别人眼中,活出了累加的幸运。但其实,拥有选择能力的本身,才是最大的幸运。
那些用木匠养育法成就的优秀孩子,也许自己也会身处别人眼中的成功,但这样的人生,自己真的觉得幸福?还是让别人看上去很幸福而已?自己的人生都是被雕刻出来,真的还会有自我选择的能力?
03
一个人忙碌到完全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就是在过一种被别人安排好的人生。
如果没有人精心安排,是不是自己也会习惯或者会自觉这样去安排自己的一切?
如果是后者,那我觉得,过的是一种精准的人生,其实也是个还不错的选择。
可我又有一种隐隐的担心,在变化面前,这种习惯按部就班严格执行清单计划表的生活方式,能否真正适应变化?
但园丁养育也有风险,那就是不确定性。
究竟结果是一无所获或者是令人沮丧还是充满惊喜,必须要等到结出果实的时候,才得知道答案。
园丁的养育方式更多是一种营造外部成长环境,最终收获的果实,那也是种子自己成长的样子。
我有时候庆幸自己,正因为从小不是学霸,才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学习以外,这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和理解。
这样,我的生活经历才更丰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更强。
现在,当自己内在有驱动做某件事时,通过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我也会让自己像一个木匠,严格实施自己的计划。
可见,这两种不同的养育方式,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是有效的成长方式。
只是习惯了木匠养育方式的双方,再来实施园丁的养育方式几乎不可能。
但先实施园丁养育法的人,在足够成熟之后,又是可以实现对木匠养育方式的自我管理。
我庆幸自己从小遇到的是园丁型的父母,正在这样的信任与鼓励的成长下,才有可能在成年之后,还愿意不断地自我成长,追求一种把自己变成更加优秀产品式的人生。
或许这两种养育方式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结合,会比只有冰冷的清单严格去执行,更复合人生的发展路径?
园丁型父母给予的更多的是一种爱的环境,木匠型父母终究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管理工具,让优秀变成一种标准产品,甚至是一种可复制的优秀。
只是,当一切都在可控中发展,可能也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探索的个性与动力。当然,这种方式还有一种风险,可能会因自己的认知局限,介入过多,未来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其实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养育方式,才是真正养育的智慧。
从没有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一生的人,很难体会到,生命大河深处的那种欢歌。
相比于只活一次的人生,也许充满不确定的未知,敢于不断接受挑战的人,才能体会到源于生命里、自我不断改变,所获得的深层次幸福感。
比起优秀,我更愿意让自己和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在真正的自己成长之前,做一个努力的园丁,用心打造种子成长的环境,才会是为人父母所经历的,一个不留遗憾的养育历程。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