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绥德出发去延安,正是陕北槐花盛开季节。
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国道两旁一树树槐花,一片灿烂,一片芳香。一峁峁绿树,一排排窑洞,与沟底的一条条大河小溪应和着,组成黄土高原初夏独有的景色。
清涧过去了,延川过去了,延安城遥遥在望。
我又一次看到了延河桥,望见了宝塔山。这诗里的宝塔山,这歌里的宝塔山哦,永远让人感到亲切与激动: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曾记得,延水河边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曾记得,军号阵阵上征途,东渡黄河把敌歼…….”
这歌声,把人们再次带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接受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我想问: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落脚陕北?为啥要在延安安营扎寨打江山?
延河水答: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根据地。陕北有长城,有黄河,有黄土地,有信天游,有秧歌。陕北人淳朴、厚道、仗义,个个都是骨实汉;延安的宝塔山高,凤凰山秀,清凉山奇。延安的土窑洞暖,延河水甜,小米饭香。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1935年10月19日,从南方出发的30万红军长征队伍,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二万五千人。极度疲惫,衣衫褴褛而精神昂扬的红军队伍,在延安母亲般温暖的怀抱里,渐渐恢复了元气,滋养了精气,振作了士气。
“千里的那个雷声哟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跟在游客后面,走进一条狭窄深山沟里的杨家岭,在领袖住过的土窑洞里,我端详流连;在主席种过的菜园前,我久久驻足。
1940年至1943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延安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毛泽东曾说“我们曾经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我想问:延安军民靠什么度过这个难关?
杨家岭的槐树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齐动员呀么嗬嗨。”
延安军民大生产,边区群众大生产。王震率359旅在南泥湾又战斗又生产,个个是英雄,人人当模范。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毛泽东在杨家岭对面的山沟里开垦出一块菜园,种上西红柿、辣椒、土豆等蔬菜;朱德王家坪的菜园年年获得大丰收;刘少奇、张闻天经常在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周恩来、任弼时参加军民纺线大竞赛。
尽管,延安军民物质极度匮乏,吃最简单的食物,住最原始的窑洞,穿最朴素的布衣,但他们的精神却无比充盈。因为啊,延安,承载着千秋万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荡荡,汇成一条暖心的滚滚热浪。那一股热啊,能让长空变成热天,能让大地变成热土。
延安的神奇与魅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全国一批又一批文化艺术界的青年才俊和名流精英,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而来。“鲁艺”成为文艺精英们各显其能的艺术殿堂。
延安也引起美国人的兴趣。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让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有三点:一是延安人对金钱不感兴趣;二是延安人待人接物讲实效,不尚虚文;三是延安人没有开口要美援。
在枣园革命旧址西北侧山脚下,我看到了《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
广场正面是张思德花岗岩雕像、张思德的故事和《为人民服务》讲话浮雕墙。山体上“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金属大字如五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延安的天空与大地。
1944年9月8日,一个金秋时节,毛泽东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我耳边仿佛响起伟人那洪亮的声音:“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
陕北的群山掀起惊涛般的回音,枣园的树林哗哗齐鸣,华夏大地响起阵阵春雷。这金灿灿、沉甸甸的大字,这字字千钧的号令,这金子般的座右铭,成为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革命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党的最根本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这声音飞上清凉山,飞上宝塔山,传遍华夏大地;这声音,像宝塔山上升起的太阳,光芒四射,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被写入《党章》,写入《宪法》,写进中南海,戴在周恩来总理的胸前,牢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里。从生产大队的党支书,到党的总书记;从延安梁家河到北京中南海,习近平始终牢记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夙夜在公,一心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多次强调: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红色与革命,是延安永恒的主题。
红色基因,延安精神已深深地渗入到延安人的血液中,根植在延安人的生命里。
2019年5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新闻《延安告别绝对贫困》:“截至今年2月,全市共有69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清零’,19.5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退耕还林,“绿色革命”使黄土高原真正成了绿色高原,生态建设大大提速,彻底改变了老区群众几千年来的传统耕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祖辈相袭的生活习性。如今,延安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1.3%,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我想问:延安靠什么走上小康之路?靠什么使贫瘠的山沟变成绿洲?
宝塔山答: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伟大的延安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延安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升华,读懂了她,你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的气节、风骨与信仰。
在这个美丽的圣地初夏,我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延安精神。她是热烈的,如火的热情可以让天地燃烧起来;她是青春的,永远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她是阳光的,足以照亮整个世界,驱走内心的阴霾和灰暗。无论你从何处走来,都会在圣地宏大辽阔的背景下,在延安精神光辉的照耀下,变得高大、坚强、尊贵起来……
(作者简介:耿永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延河》《延安文学》《散文中国》《华商报》《文化艺术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守望校园》)
【投稿说明】
投稿请发邮件至:
wxsj20160908@qq.com
爱文学爱生活,欢迎投稿!
【关注我们】
文学陕军新媒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