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告别妈妈

2019-10-12   文学陕军

告别妈妈

“虎子,妈妈在等你回来,妈妈还舍不得离开。”姐姐哥哥给我说,“两次心脏骤停,两次抢救过来,医生说妈妈的生命力实在太顽强。”

大雨滂沱,归心似箭。第一时间踏上火车、赶到医院,两周前还在家里看着小品、憨笑着的妈妈,此刻戴着呼吸机、胳膊插满管子、身上发烫、手脚却冰凉。仪表上的数字,是妈妈生命还存续着的微弱证明,但是她却再也睁不开眼、说不了话,无论我怎么呼唤,她都不回答,只是伴随着呼吸机的节奏,一声又一声地喘着。在我赶到病房七个小时后,她宁静安详地走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等待着我、支撑着我、温暖着我。

妈妈,我那慈祥仁厚、智慧风趣的母亲呵!此刻,我的眼睛看着你,双手拉着你,怀里抱着你,心中充满你,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血肉相连的一部分。

有人说,人的生命在消逝之前,最后丧失的感觉是听力。妈妈弥留之际,所有亲人围绕在妈妈身边,轮流跟她说话,做最后的告别。“奶奶,不要害怕,爷爷在那边等着你,你睡一觉醒来就能见到他了。”最小的孙子轻轻抚摸着奶奶的额头说。深度昏迷中的妈妈,眼角流下了一滴泪,分明是听到了我们对她的眷恋和不舍。

2019年9月10日晚10点整,我的妈妈贺抒玉,永远地睡着了。这一次,过100天就满91岁的她再也没能出院回家。

妈妈走了,我的心里留下巨大的无法填补的空白。连续十几天,妈妈的音容笑貌不断在我脑海里闪回浮现。她给了我情深似海、恩重如山的母爱,也带给我精神和心灵上的丰厚滋养,我们母子连心,息息相通。我想妈妈想得发呆,不知不觉眼眶就湿了,心头的酸楚如潮水般涌流,真的难以割舍我的老母亲啊!即使她风烛残年、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也是我最大的靠山和寄托。

对于丧事,母亲留下了“一切从简、不发讣告、不办追悼会”的叮嘱,亲人们难以接受但还要照办,这让很多朋友埋怨我们。一位赶来吊唁的省委宣传部的老领导说:“贺老不仅是你们家的亲人,也是我们大家伙儿的朋友。她和你的父亲李若冰是德高望重的老革命、老作家、老编辑,创作和编发了那么多好作品,帮助和影响过那么多人,怎么能不让我们大家送老人最后一程呢。”

连着几天,我不停地接到慰问和追念老母亲的电话和短信。有好多人,包括多位省市领导、文化界人士、单位同事以及多年老友赶到家里,在鲜花簇拥的遗照前献上哀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在家里坐了近两个小时,追怀父母生前的往事,并当场书写“玉洁冰清”四个大字表达敬意。高建群大哥一大早就写下挽联送到家里,“长歌当哭贺阿姨抒玉老师功德圆满,远望当归延安革命文艺家又走一位”。9月12日,年近八旬的老诗人曹谷溪专门从延安赶来,尽管未能来得及参加最后的告别,他还是写下了“宝塔为之俯首,延河为之呜咽”的诗句。还有很多著名作家和母亲生前的好友写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悼文、诗词,在我们失去老母亲的艰难时刻,传递给我们温暖和安慰。

我的孩子李陆洋在最后告别奶奶时说:“这个世界的尽头,绝非生命的终点,而是通往天堂的阶梯。我们怎能不去相信,有一种永恒、有一种思念会超越生离死别……那片夜空多了颗闪耀的恒星,永远注视着我们,永远祝福着我们。奶奶,我们永远爱您,祝您在天堂幸福。您永远活在我心中。”

妈妈,您一路走好。

(文章选自陕西日报副刊)

作家简介

李勇,男,汉族,1964年生于西安,祖籍陕西泾阳,198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年分配到新华社陕西分社,先后任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2003年评为高级记者。 2008年任副社长、总编辑,2012年12月任分社党组副书记,主持分社工作,2014年任陕西分社党组书记、社长。2018年11月任新华社重庆分社社长,分党组书记。曾任陕西省作协理事,省记协副主席,省委候补委员,省政协委员。

【投稿说明】

投稿请发邮件至:

wxsj20160908@qq.com

爱文学爱生活,欢迎投稿!

【关注我们】

文学陕军新媒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