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学|我和渭南小说界

2019-09-28   文学陕军

编者按

文学陕军是一种情怀,是相信文学依然神圣的一个个个体,汇聚成流,奔涌而前,生生不息。在渭南有这样一个群体—— “渭南小说界”,该微信群是受渭南市文联和市作家协会领导的渭南市作协小说指导委员会官方微信沙龙群。400多名文学爱好者因对文学的信仰相聚,利用新媒体,自发举办活动,邀请名家授课,举办线上作品研讨会,发掘推荐文学新人。2017年成立至今,已举办80余场活动,繁荣了渭南这片文学土壤。

同时,文学陕军向大家预告,将推出更多专题。渭南有13个市县区,有更多还未被发现的,默默奉献的文学组织。陕西文学有着强大的向心力,有2万人的写作队伍,在基层蕴藏无数的力量,欢迎更多文学组织与我们联系。

我和渭南小说界

詹道军

今年年初,以文为媒,我这个身在江淮的安徽人,乘《陕西文谭》之舟,驶进了陕西的文学微信沙龙群一一渭南小说界。

从此,就有了我与渭南小说界的许多故事,就有了我与文学的再续前缘。

年轻的时候,我就对文学情有独钟,并且参加过多期文学函授学习,还曾偷偷摸摸地向杂志社投过稿子,但除了《青年作家》曾经在退稿时附了封对作品褒贬参半的回信外,大多投稿均是泥牛入海。

后来,迫于生计,东奔西走,南北辗转,静心握笔已成奢望。但人之梦想,轻言放弃也绝非易事。明知自己才疏学浅,却一直还是贼心不死。工作之余,总是见书心喜,无暇写文确为事实,读点东西的时间还是有的,于是便时断时续,粗略地读了一些书,总想在心中积攒点东西,以图将来。

作品见诸电台报纸是很久以后的事,虽然只有微不足道的一两篇文章,却撩起了我深埋于心的希望。特别是去年,第一天午后投稿第二天便见于《新安晚报》的那篇文章,虽然不长,似乎刚开头便煞了尾,却真的让我振奋不已。自此以后,每有感触,总想动笔,想写下心语,权当是与自己谈心。

人总是因为无知才会自满,甚至狂妄,坐井观天久了,就会夜郎自大。见多了能人,才知道自己的浅薄。

从山脚下引领我到山峰登高远望的,正是渭南小说界。在这里,我发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遇到了一些技高谦逊的人,尽管小说界三百多人,与我均是未曾谋面,但我知道他们,知道他们的作品,我能闭上眼睛一口气说出不下十部大部头小说的名字和作者。

我很敬重像李本深、李斌奎那样的作家。他们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不计报酬,不图名利,在渭南小说界每月逢八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同大家交流,谈自己的创作体会,为青年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答疑解难,和他们一起探讨创作中遇到的聚材选材、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陕西文学》主编张铖、《华文月刊》总编王继庭、主编蒋九贞,对渭南小说界也特别关注,他们积极参与小说界的活动,关心小说界里青年作家的成长,并不时发声,阐述观点,纵谈感受。

界长关中牛,更是心中有枰,对渭南小说界的定位、发展、掌控心有成竹。积极鼓励有创作天赋和创作热情的青年作者,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对小有成绩便滋生飘飘然情绪的作者当头喝棒,及时预警,言极诚,语至真,语重心长。

《陕西文学》及《华文月刊》两刊副主编、长篇小说《胭脂岭》的作者李印功,侠肝义胆,慧眼识珠,及时从小说界发现、提携、引荐青年作者,积极向两刊推送,让德艺双馨致力文学的青年,实现他们孜孜追求的文学梦想。

正是因为有这些热心前辈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小说界中诸多优秀文学青年的脱颖而出,像林喜乐、张建伟、李培战、雨萧、董刚,等等,等等……

我并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人,也不善恭维自己内心不屑的人,能进渭南小说界,并且进了就不走,正是看重渭南小说界这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蓬勃向上的文学气氛。也因为小说界给我客人的礼遇、主人一样的平等对待。

自从进入渭南小说界,我就一期未落地参加了小说界的研讨活动,并曾专此为文表达对渭南小说界的礼赞,文章在我的朋友圈同学同事群引起热捧。我的名字及文字也多次出现在《华文月刊》、《凤凰新闻》及陕西省的一些网络媒体上。

所有这些,均得益于渭南小说界。是渭南小说界的帮助,使我在文学上有了点滴进步与发展。

不能忘记,年初《陕西文谭》讨论我的作品《半轮寒月挂山腰》时,李文君女士说的那番话,中肯实在,让我真正领悟到了陕西人的侠义豪爽和诚恳的待人之道。

渭南小说界,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对文学更加敬畏。

虽然,我总还是手痒,总还是想书写,但是,我的为文已经慎之又慎。我不能玷污文字,我不能亵渎仓颉。我必须用虔诚的心,用灵魂在文学的道路上端步前行。

不知为何?身在江淮,远在安徽,相隔千里之遥,对三秦大地上的渭南小说界却总是牵肠挂肚。是情?是缘?是一样的梦想?

詹道军,安徽含山人,网名得道真君。有散文随笔、文学短评、短篇小说等作品被含山人民广播电台、《新安晚报》、《华文月刊》及网络文学平台录用。

我和渭南小说界

董刚

进了渭南小说界,眼界为之一宽。虽然进去的比较晚,但进去之后立即就被吸引并喜欢上了它。

这里有作家作者的作品研讨,也有专家的授课讲座,每月逢八,就是一场狂欢盛宴。没有人发工资,专家的授课也没有报酬,但每次大家都踊跃报名参加。 或许这就是对文学真正地热爱和追求吧。

我进去之后,恰逢知名作家林喜乐的小说《小西的天空》和《玄秘塔》的研讨会,我立即就撰写了两篇读后感,并得到了李印功老师的认可,这极大的鼓舞了我。后来在研讨会上我积极的发言,也得到大家肯定。

随后,我在这儿认识了不少大家和很多新朋友,比如冯积岐、李本深、李斌奎、舒敏、杭盖、任静、白玉稳、吕志军、张娟、李文君等很多有名的作家和与我一样的文学新人、文学爱好者,还有张铖、王继庭、蒋九贞、高华丽、高凤香等报刊杂志的主编,也继续参加了冯积岐、张建伟、雨萧、吴宏博、徐玉虎、李培战等多位老师的研讨会并发言、并聆听了李本深、李斌奎等多位老师的讲座。

这些都令我获益匪浅。他们都曾私下里对我有过指点,并有所帮助,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并得到了《陕西文学》和《华文月刊》的关注,随后召开过我的个人研讨会,我也主持过邓刚、吴宏博老师作品的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和宝鸡文理学院校友文学联合举办的,而我恰好又是校友文学俱乐部的主任。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我已经格外的喜欢这个平台。我这个人天生比较喜欢热闹,尤其喜欢作品研讨会和专家讲座。很多写作者埋头苦干,写自己的文章,不注重交流,其实很难有进步,总是在重复自己,很少能超越自己。

但在这里你能得到进步,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研讨会很正式,绝不是一味的歌功颂德,好话满天飞。大家能很客观很中肯的进行评价,除了指出值得学习的地方之外,往往还会对不足的地方说出自己的看法。一开始我还不习惯,不敢指出不足,牛界长鼓励我:么事,大胆说,大家都不会介意的。

后来在我个人的研讨会上,牛界长的批评很严厉:有人还把你叫老师,甚至有人还把你叫大师,这个定位你觉得你能接受吗?你是沾了新人的光,才被人家两家杂志关注的,按我说,你那文章还是需要打磨的,远远不足的,跟人家真正的文学大师相比,哼哼,是很有差距的……

并指出我的文章没有跳出个人的小圈子,要继续努力,从更远的目光更深的角度去看问题。他的话我想了好几天,再动笔写小说,果然有了进步。这是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标题为《天使的泪》,发在中国作家网之前,我私下里让他先看了一下,他很欣慰:这个小说有进步!后来林焕琴老师看到了,很是赞赏,说我摆脱了十九世纪以来现实主义的写法,正在完成转型,这更是很大地鼓舞了我。

感谢渭南小说界,让我在这里与大家互相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得到了进步。衷心祝愿未来小说界越办越好,让更多的写作者受益。

董刚,陕西合阳人。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在各大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一百多万字。

我和渭南小说界

张 娟

我和渭南小说界是结缘最早的,建群伊始就有我。原因无他,因为我就是渭南人,热爱写作,和小说群主建者关中牛老师,倡议者秦川牛、杨文平熟识。听说小说界意在组织本土文学爱好者交流和学习,市作协和市文联也很关注,我加入的很积极。

第一次听完作品讨论,我积极联系主创人员,开坛第二次讨论的就是我很早以前写的、笔力十分稚弱的短小说《野菊花》。记得当时讨论很是热烈,关中牛老师对这篇小说评价甚高,称我的主人公“不是人,是神。”发言过程中都有点小激动的感觉,而严步青老师却以为那篇小说主人公的精神需要商榷,几位参评老师辩论的很火热。

最大受益人是我,不仅仅因为交流中学习写作手法和文字功夫等,还关乎一个写作人的感受。

我写作的时间不算短,高中毕业就很容易地敲开了文学之门,在各种报刊广发文稿,散文、诗歌、小说、剧本,想发啥就发啥。但因为性子拧,写作时断时续,随心所欲之极——刚收到一踏子读者来信,忽而沉寂封笔;被学长激励几句,忽然又冒出一个剧本,令观众们不停地打渭南电视台总编室电话,要求重播,还没写出个一二三,又因看不惯几个自称“大剧”导演那种欺世盗名的样子,再次不玩儿了而罢写;恩师魏尧先生先后数次联系我加入渭南市作协,我装聋卖哑,久未回音,最后一次失去工作,再拿起笔时,又以网络创作为主,因此,渭南很多人还以为我是个新人。而把我作品中的人物变成“一百个人眼中一百个哈姆雷特”这种盛事,尚属第一次。我的新鲜感瞬间爆棚,此后积极参与渭南小说界每周三的作品讨论,或者倾力支持自己喜欢的作者,或者对那些不入流,却打着文学名义图名图利之流的三流文人口诛笔伐,十分快意。

在这个群的活动里,我认识了很多的人,诸如工友加大哥式的好朋友田小勇,相见恨晚的闺蜜李文君,专业又敬业的王建立老师,文学大侠李印功等等;又依次听了田岸、杭盖、邢福和、王晓飞等本土作家以及许多外地作家的金玉良言,其中李斌奎老师的讲课尤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渭南小说界这个平台上,大家不时地切磋技艺,畅所欲言,爱并痛在对小说写作和阅读的痴迷里,仿佛游弋在快意的江湖,既想比划一二,论剑华山分高低,又会惺惺相惜,彼此护短,有意无意地传授一些独家秘笈,敌我不论,得失不论,个中滋味,只可意会,无法言状,奇妙得很。

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风流雨打风吹去,如泥沙沉海,不再重见天日。李白曾辩解说惟有饮者留其名,其实不对,当他在当涂溺水,酒便被河水冲淡到无其色无啥味了,而唯一能留在这世上的,恰是穿越过无数黑暗的河流,却从未沉过底的,贤达所写的文字。那些写过诗文的人,无论伟大或者渺小,他们的文字总会在浩渺的宇宙里,明灭闪烁,不定在那一刻,就碰到一个知音,颂之,吟之,顿悟亦或是迷失,都爱若性命。

仅以此文感谢渭南文学界的创建者和各位文友。

张 娟,陕西渭南人。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作家,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编剧协会会员,渭南诗词学会会员,临渭区作协副主席,秦岭书院【水墨秦岭】公众平台执行主编。著有关学主题长篇历史小说《言官杨爵》。

我和渭南小说界

梁 炜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文友李培战的邀请下,我加入了“渭南小说界”文学群,作为一位文字新人,加之不是“渭南土著”,便也“低眉顺眼”的“搬张小凳”,安坐于一隅,准备安心的做个“匪兵甲或乙”。那时候,在自己看来,“渭南小说界”会和众多的群一样,发一些不促及看的文字链接,活跃着群主和几个少数人,偶尔的领几个不知道是谁发的,也不知道如何向人道谢的“红包”……

几个月下来,自己为自己的最初在心里的“武断”而惭愧了起来。

在这里,认识了界长关中牛,“文坛侠客”李印功,《陕西文学》主编张铖,《华文月刊》总编王继庭,主编蒋九贞,《陕西文谭》李文君,有幸地更是读到了他们以及许多文学爱好者的作品,也算是真正地将“文如其人”中的“文”和“人”对应了起来,每个人的个性,文风,思想都让人值得学习,借鉴。在“渭南小说界”,每月“8,18,28”日点评作品,其不仅是对名家作品的评析欣赏,更多的是学习,而更更多的是对崭露头角文学才俊作品的点评,其更多的是批评,指出不足,提倡“少谈主义”“写出好作品才是硬道理”的风气,说实在话,品实在文,做实在文学人。

正如界长关中牛老师说的“发现个苗苗,就要浇水,爱护”,这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胸怀呢。不怕你出头,怕你不出头,怕你图一时的热闹而最终没有好作品,肯定,否定,批评,甚至于打击,其中自然包含鼓励,哪一个文学大家的开始不是这样的呢?

在如此情形下,在众多老师的帮助鼓励下,自己也积极地加入到“渭南小说界”的“社员”活动中来,常聆听,多思考,没有时间赶上“授课”时,回来一条一条的翻看信息,细细回味,感触良多:山外更有高山在,人在低处也要有仰望高山的权力和一个登上高山的梦想。文学是悦人悦己的事,在这里自己深深地体会到了。

在如今写的比读的人还多的文学环境习下,“渭南小说界”联合《陕西文学》《华文月刊》《陕西文谭》《凤凰新闻网》,珠联璧合,相互为文学站台,品评名家佳作,推介新人佳作,品评名家是学习,不是推崇,推介新人是鼓励,指正,促其成长,不是“造神”,这也许就是“渭南小说界”由衷的初衷吧。

谁不是由当初的豆腐块走向长篇呢?

谁不是由最初的模仿而走向成熟的自己呢?

谁不是在文学之初得到师友鼓励和指导而“干劲十足”呢?

在如此氛围下,在如此胸怀下,在众多文学前辈的引领鼓励下,“渭南小说界”一定会出人才,“渭南小说界“的影响会更大,会有更多的文学爱好者,重量级的作家关注并加入进来,“渭南小说界”的文学圣火会越烧越旺,照亮自己更照亮他人。

来“渭南小说界”,和我一起赶一场文学大集,听文友“吹拉弹唱”的侃侃而谈。于己,幸莫大焉;于人于己,也不亦说乎?

梁炜,男,陕西省乾县人,现客居浙江省绍兴市。作品散见《延河》《文学陕军》《绍兴晚报》《文化艺术报》《华文月刊》《山阴》等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

我和渭南小说界

张引娣

提起“渭南小说界”,追本溯源要到前年春天,当时我参加了“大秦文摘”平台举办的征文大赛,一篇《满眼的绿》入围胜出,同时看到了排在前面的杨文平老师写的美文,就与老师相识。当年冬天,有幸参加了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文艺创作培训会,会上有幸与关中牛老师和美女主编周洁老师、小说大咖任彩虹老师、还有才子贺军武老师等几位一起同行,并得到关中牛老师的长篇小说《半阁城》一书,就与小说界结缘。

一开始,小说界大多评论本土新作,每周三晚上进行评论。虽然我周三晚上要上自习,可我每次提早都看完小说,回家都会重新聆听各位老师的点评,用心揣摩,获益匪浅。小说界也点评了我的拙作,第一篇是以前写的《莲姑》,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点评,好几位老师都给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位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小说中语言的问题,都让我注意审视自己的优缺点。隔了几个月,我的第二篇小说《傻根回家》评论之时,王建立老师写了书面点评,不仅评了《傻根回家》,而且对我当时写作的情况及《红楼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还有南塬人家、秦川牛、李印功、李培战等老师都肯定了本篇小说,让我前行有了动力和方向。

小说界今年的评论活动改为每月逢八的日子,我照样不误旁听。可能我很少发言,只是偶尔发点书面材料,但我是忠实的听众,只要在家,我都会排除一切干扰,安顿好孩子,认真聆听各位老师点评,从中汲取营养。如果忙得顾不上,第二天我都会从头再听。伴随着一次次听讲,我的能力也在不断进步,去年还被任命为县作协小说创作部副主任,几位熟人也打趣:“你的小说越写越好。”我想,这都和渭南小说界的各位老师的引导有关。当然,碰到好的小说,我都会认真研读,并且发到我们白水作协小说创作群,什么《禁指》、《羊肉泡馍》、《床边协定》、《吃苦桃子的人》《父亲和他的哑巴儿子》……我都发过,也供文友们品读鉴赏。

当然,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渭南小说界”就是践行了这个真理,让我们这群榆荫道上孤独的人相遇、相撞而提升。最后,祝愿“渭南小说界”越办越好,真正成为一盏指路明灯,引导这群人走得更远!

张引娣,中学语文教师,渭南市作协会员,江山文学小说编辑,渭南红学会会员,《新锐散文》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华文月刊》《陕西林业》《文学陕军》《渭南日报》《悦读时光》《西岳》等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

我和渭南小说界

张万迎

2017年12月,我糊里糊涂走进了渭南小说界。

后来才知道是被梁建邦老师拉进来的,因为我孤陋寡闻,并不认识梁老师。经朋友介绍方知梁老师是潼关名人,也是渭南师院的知名教授等,我感到受宠若惊。心想,梁老师一定是看到我热情很高,不断有小说散文等新作在《潼关文艺》等文学电子平台刊登吧,为了鼓励,让我见见大世面,就把我引进渭南小说界。借此机会,对梁老师的关注引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6年夏,我开始初学写作。我可以说是个自由写作者,没有加入任何作协,主要是底气不足,觉得自己还属于初学期,作品不够成熟,不够分量。我平时工作之余只是低头不停地练笔,写了不少作品,苦于没处刊登,于是我就大胆地关注《华山文学》并投稿,有幸认识了杨文平老师;关注《三贤文苑》并投稿,有幸认识了张娟老师;关注《凌瑞文化》并投稿,有幸认识了康凯鹏老师等等,他们都不同程度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初进渭南小说界,对各位老师并不认识也不了解,每周三只是洗耳恭听作品研讨会,听各位老师对相关作者作品的精彩点评、分析和总结等,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一个特别的文学群,是一个由专人组织专门研讨写作的群体。这个群体组织严密,主题明确,发言有序,认真负责,指导性强,推陈出新,对喜欢文学创作的成员来说是一片净土,是一个驰骋的草原,是一片飞翔的天空。后来才慢慢才知道,我认识的几位作家老师,如梁老师、张老师、杨老师、康老师等各位老师都在群里面,并且这些老师都是渭南省市作协会员,渭南文学界的大腕和知名作家。还有渭南小说界界长关中牛老师,真名谢天祥,著名作家,渭南作协副主席兼小说创作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作品有《半阁城》《天藏》等。在这群,能认识这么多知名作家是一种荣幸,是一种缘分,也是令我大开眼界。在渭南小说界的大海里,我觉得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

2018年2月,在杨文平老师的竭力推荐下,我的短片小说《狗狗风波》,有幸被渭南小说界各位老师点评。关中牛、王建立、李文君、秦川牛等各位老师,对我的拙作进行了详细点评。总体讲各位老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点评独到,给予鼓励多,尖刻批评少。我想,也许是各位老师故意手下留情,为了保护我这个新人好的热情和积极性吧。但是,让我深深感到,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后来,还是在扬文平老师的竭力推荐下,我的小说《进城》被渭南小说界各位老师点评。这篇小说取材于是二十年前,一位农民工去西安办事的不幸遭遇,侧重于揭露社会丑恶。但是,作品明显与今天飞速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的大西安不相适应。因此作品从立意、构思、结尾等,都受到各位老师的严厉批评。特别是杨文平老师也受到牵连,受到渭南小说界界长关中牛老师的严厉批评。其实都是我惹的祸,只是让杨老师背了黑锅而已,实在令我很久不安,心有惭愧。

后来,我有幸见到了市作协主席李康美老师,以及渭南小说界临渭区作协副主席秦川牛(贠社教)老师,市作协会员《华山文学》编辑杨文平老师,临渭区作协副主席,《水墨秦岭》执行主编张娟老师,著名评论员李文君老师;市作协理事党宏老师等。

通过向各位名家老师学习和交流,让我明白自己在文学道路上才刚刚起步。通过交流,令我意识到一位好作家,不仅仅只是写文章,而是要有一定胸怀,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就是说作品始终要体现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民族这一伟大主题。还让我明白一个好的作家,是不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他会用笔和文字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特别是听了张娟老师的讲述,令我视野突然开阔了许多。她是个下岗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出门办事处处碰壁,经常遇到社会上一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现象,但是她依然用博大的胸怀热爱生活,忧国忧民,用数年的心血写出了长篇小说《言官杨爵》,令我感动钦佩!

张娟老师虽然是一位女作家,但是她快人快语,不加掩饰,从谈话和作品中映射出一种秉直和阳刚之美,就像古代的花木兰、穆桂英。她还毫无保留地给我讲了她多年积累的写作经验,如写长篇要有年谱,按照年谱,构架故事,组织语言,包括一些细节,如服饰、用具、习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人物和故事等等。

在渭南小说界各位老师的关注、鼓励、支持和指导下,近年来在我分别在《渭南日报》《华山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7篇,在《三贤文苑》《水墨秦岭》《华山文学》《潼关文艺》《凌瑞文化》《金水文学》等电子平台刊登小说散文100余篇。

两年来,通过参加听取渭南小说界定期作品研讨会,以及和各位老师共同学习交流,使我受益颇多。我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很低,还在初学阶段,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要静下心来观察生活,阅读名著,借鉴中外,学习身边,不断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每一篇作品,都要在选材立意、故事架构、人物安排,语言表达,场景描述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只有做好每个细节,才能写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好作品。

渭南小说界是卧虎藏龙之地,名家辈出,人才济济,专家、学者、教授随处可见。渭南小说界是我的老师,我将跟着老师不断前行。

最后,祝渭南小说界越办越有特色,并成为陕西文学界一颗最耀眼的星星!

张万迎,男,笔名,松竹梅。1964年出生,陕西潼关人。现供职于潼关县政府办公室。业余时间爱好书画、雕刻、文学等。

我和渭南小说界

张爱玲

我是一个贪玩的人,虽年龄不小可玩性十足。刚有QQ的时候,就和一群喜欢文字的朋友在QQ论坛《四十情怀》上码字,天南地北的兄弟姐妹每日与文字为伍,没有了时空的限制,盖高楼,刷帖子,开心不已。

一晃十多年过去,论坛关闭,微信风生水起。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渭南市文学爱好者培训,经杨文平介绍,认识了关中牛老师,得到他的赠书《半阁城》,翻了几页就被生活化的语言深深吸引。不几天他弄了个“渭南小说界”群,说实话,我觉得群就是消遣热闹之地,没想到牛哥硬是把这个群弄滴风生水起。

虽然从小喜欢文字,爹妈起名也让人愕然,但我是一个懒家伙,对文字只是热爱而已,没有更多的企图,完全是随心所欲。

也许与杨文平认识已久,进入渭南小说界后,他曾三次派任务让做主持,每次都战战兢兢生怕误事。提前做好功课那是必须,一遍遍读着作者的文字,查阅与之有关的文章类比,做笔记,列提纲,觉得谙熟于心方才罢手。一次次主持,一次次发言,对小说的选材,结构,写法……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县上《沙苑》杂志的编辑,负责小说的组稿校对,两年多来在渭南小说界聆听,学习,提高了审稿评鉴能力,受益匪浅。

学然后知不足。每次群里老师们授课,一条条语音,一段段文字都会仔细听,认真读,琢磨消化,吸收对照,看看自己小说的缺陷在哪,如何修改。

长期在学校工作,写了不少与学生、学校有关的文字,在这里认识吕志军老师后,尝试把自己的拙作发给他,没想到小说《一倒成名》,教学札记《“宽容”的懦夫》很快在《教师报》发表,欣喜之余,很是感谢。

不断汲取,不断学习。我的小说《未婚妻扶贫》在群里点评,修改后有幸被陕西纪委《泾渭》杂志刊登。

渭南小说界是文学爱好者的家园,在这里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祝愿渭南小说界越来越好!

张爱玲,中学高级教师,渭南市作协会员。《沙苑》编辑,多篇小说散文诗歌在报刊杂志发表。

【投稿说明】

投稿请发邮件至:

wxsj20160908@qq.com

爱文学爱生活,欢迎投稿!

【关注我们】

文学陕军新媒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