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从”并不代表“尊重”,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2019-08-02     蜜糖罐

有一天在高铁上听到两位奶奶的对话,奶奶 A 对奶奶 B 说:“那个某某某的媳妇很强势,她叫她公公、婆婆不可以骂她的小孩。”奶奶 B 回:“唉!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宠小孩,打不行,连骂都不行,都不知道要怎样教才好!”我可以听得出来这两位奶奶的无奈。的确,在我们小时候,小孩不乖就骂,再不听话就打,是很平常的事情,大部分我们这个年纪的成年人都是这样成长过来,怎么到了这个年代,什么都不能做呢?

这个对上一代的父母来说的确有点难理解,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父母认同这种名为“正面教育”(Positive Parenting) 的理念,也有人称它为“爱的教育”。在新一代的父母里,有很多都是“正面教育”的死忠粉丝。他们致力杜绝小孩的负面来源,包括不让小孩看电视、对小孩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先过滤、不打小孩、也不骂小孩,可以说是耐性十足。我们所知道的“正面教育”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提倡不打、不骂,只对小孩说正面的话,一切以“爱”为本的观念。但是“正面教育”就只有这些吗? 如果什么都不能做,我们要怎样教育小孩?

你想要让小孩快乐成长,或是让他在恐惧中长大?

先让我们来理解“正面教育”是什么? 在网站 positive-parents.org 里面提到,“正面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方法,或是规范,它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小孩是应该被尊重的,他们不应该生活在恐惧当中,时时刻刻担心会被暴力对待,或是被羞辱。我们要认同这个信念,才会愿意作出改变。以我自己为例,虽然我很认同“正面教育”的观念,但是我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忍得住不骂小孩,毕竟人都有脾气嘛!但是我会不断的提醒我自己,督促我自己,告诉自己打骂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要相信我们有能力让小孩在快乐中长大,也可以让他们在恐惧中长大,重点在于我们怎样教养他们;这就是“正面教育”的信念。

我们希望教养出一个怎样的小孩?

当小孩不乖,让我们生气时,我明白很多父母都想要处罚他们,我也是一样;因为我们觉得处罚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但是在处罚小孩之前,我们最好先问问自己,到底我们想要教养出一个怎样的小孩? 一个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 或是一个被我们羞辱到已经没有尊严的小孩? 曾经有研究报导,被体罚的小孩,对其他小孩也会相对比较暴力,在青少年时期会比较叛逆,长大成人后会倾向比较容易忧郁和有暴力行为。举一个例子:当哥哥犯错时,妈妈会用打手手的方式来处罚小孩。有一天弟弟不小心弄坏了哥哥的玩具,哥哥也学妈妈一样打弟弟的手。妈妈跟哥哥说:“不可以打弟弟!”哥哥却理直气壮的说:“可以!因为我比他大,所以我可以打他。”在哥哥的认知里,只要是比较大的就可以打小的,就好像父母可以理直气壮的打小孩一样,他不会明白你的出发点是为了他好,他只会模仿你的一举一动。

“服从”并不代表“尊重”

有些父母会很自豪的说:“小孩最听我的话,我吼一声,他就动都不敢动。”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小孩服从我们并不代表尊重我们,也许他们只是害怕而已。打、骂、恐吓会让小孩害怕,短暂的服从你,但是你觉得他心里会服气吗? 他是真心的想要听你的话吗? 或是只是因为害怕被罚所以在“应付”你而已? 我们希望小孩是“尊重”我们,而并不是“害怕”我们。

“正面教育”让小孩发自内心的想要做好

有些家长会认为处罚可以让小孩记住自己所犯的错误,让他们不敢再犯。也许他们再也不敢“在你面前”犯错,但是在你背后呢? 我们要让小孩明白为什么有些事情不能做,譬如“打妹妹,妹妹会受伤,你想要看到妹妹受伤吗?”而不是因为“害怕”被父母打骂所以“不敢”打妹妹。害怕是一时的,当小孩长大了,他们便不会再害怕我们的打骂,他会反抗,会骂回来,甚至打回来,很多家庭悲剧都是这样发生的。唯有“爱”是长久的。我们要激发小孩心里面对父母的爱、兄弟姊妹间的爱、对别人的同理心;让他们从内心想要对别人好。一昧的处罚只会增加小孩心里的不平衡,认为“都是妹妹害我被骂的”。我们要教导小孩去分辨是非,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让他们去思考;小孩会更有责任感,更懂得为别人着想。

其实我们都知道不应该打骂小孩,但是有时候小孩真的很不听话,那要怎么办呢?通常小孩行为不端有三个原因:

  • 他不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应该的
  • 他知道,但是他没办法控制
  • 他知道,但是他就是要捣蛋

分散小孩的注意力

如果是第一个原因,就比较好解决了。我们只需要耐心的、重复的解释给他们听便可以。譬如:火炉很烫,摸了会痛和受伤。对于幼儿,也许我们解释了大半天他也不太明白,最好的方法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行为上。尽量不要跟小孩说“不要爬桌子”、“不要丢东西”,因为我们越说“不要”,越会引起他们对该事物的兴趣,所以我们最好跟他们说“我们在地上爬爬”、“把玩具轻轻的放在盒子里”,加上父母的示范,小孩便会有样学样,把正确的行为学起来。

给小孩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

不只是小孩,我们大人也会有“明明知道不应该,却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譬如吃不健康的食品,抽烟,对小孩发脾气等;我们也还在学习当中。要小孩学习控制他们的行为和欲望是需要时间和练习的机会。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扮演一个辅导者的角色,教导他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一昧的责骂他们“不听话”。我姐姐有一个很有趣的方法,她告诉她的小孩,“当你想要一个东西时,你越看着它,你就会越想得到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看它。”我们要让小孩明白为什么有些行为不被接受,等他明白了,接受了,自然会为自己作出最好的决定,而不是因为我们叫他不做就不做。有一个例子,一个阿姨想要请两个小孩吃糖果,小孩 A 看一下一旁的妈妈,摇一摇头说:“不要。”阿姨问他为什么? 他说:“因为妈妈说不行要。”小孩 B 的妈妈不在身边,但是他还是摇摇头说:“不要,因为我咳嗽。”我们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在小孩的身边,所以他们必须要自己懂得去分辨是非。

检视亲子之间的关系

如果小孩明知故犯,这样问题就比较大了。是什么原因让他想要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呢? 小孩都会希望父母喜欢自己,爱自己,称赞自己,所以他们会想要“讨好”父母;但是如果他已经不再在意父母的感受,我们便应该好好的检讨一下我们的亲子关系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因为我们平常忽略了他,所以他想要用反叛的行为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是因为我们让他觉得我们不爱她,所以她也选择不爱我们吗? 是我们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导致他们的行为失常吗?如果亲子关系没有处理好,是会恶性循环的;我们会越看他们越不顺眼,他们会因此而做出越多的负面行为。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检视我们的亲子关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Q97YGwBUcHTFCnfU3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