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对冲疫情对各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全球央行集体大“放水”,在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利率水平走低的背景下,国际资本面临“资产荒”,寻找安全边际更高的低估值资产是当前最大的难题。4月底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通南下资金流入已接近2500亿港元,这么多的“聪明钱”流入港股市场,港股市场就是全球资本寻找的价值洼地?今天同花顺专家团邀请兴全沪港深两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林翠萍女士为大家分享。
嘉宾介绍:林翠萍,CFA持证人,美国斯克兰顿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拥有23年投研经验,主要投资于亚太地区的REITs、地产及大消费产业(日常生活消费品、非日常生活消费品、科技及医疗保健行业),兴全沪港深两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
嘉宾核心观点:
1、逆全球化不是一个只针对中国香港的问题,港股市场50%-60%的参与者是欧美的资金,只要有利益可图,这个资金要迅速撤离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
2、未来科技板块市值和盈利的占比都会逐步占据整个市场更多份额,金融板块的占比会有所下降,银行让利给实体企业。
3、站在一年以上的维度去寻找机会,由于科技和消费在成长领域里面比较集中,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去找。
4、在全球利率水平走低的背景下,国际资金,以及境内的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等面临“资产荒”,港股或是不错的选择。
5、目前港股市场大多数行业、公司的股价已到比较合理的位置,金融、消费、医疗和科技板块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访谈详细内容:
1、中国香港作为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近期逆全球化的声音又再次在发达国家响起,有普通投资者担心这种声音会影响港股,您是如何看待的?
林翠萍:首先我认为逆全球化不是一个只针对中国香港的问题。全球化最基本的基调就是比较优势,利用某个国家的相对优势的方式去做一个生产的转变。可以想象,逆全球化最大的冲击可能就是在贸易方面。2008年以前,贸易是逐年增长的态势,一般大概是全球GDP增长的两倍,甚至更高;但是2008年金融海啸以后,全球经贸的增长已经缓下来了,如果逆全球化将来真的变成事实,然后越来越加剧的话,最终全球的经济增长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下滑,所以这个冲击不会只是针对中国香港。
如果从对港股的投资上面来说,我觉得讲这个问题还太早。再往后面看,全球秩序包括单一市场的演变没有人能确定性地预测;但作为投资人来讲,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变局里面去找相对有竞争优势的投资标的。
据统计现在港股市场的交易参与者有50%-60%,是欧美这边的资金,在我看来,只要有利益可图,这些资金要迅速撤离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短时间内港股大概率不会出现很极端的变化。
2、您的投资领域跨足海外市场,这些年海外证券市场TOP公司大都是科技股,而国内主要是银行、消费,您认为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会如何演变?
林翠萍: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之前做过的材料里面也有类似的比较:大概2014年,全球股市里面金融行业(包含银行、多元金融证券这一块)在全球股市的占比平均来看大概是18.8%,新兴市场在24.8%,而中国确实非常集中,为32.3%;但这几年可能有所下降。
中国金融板块占比过于集中这个事情这几年确实存在;我们可以看到四大行、邮储等都体量相当巨大,这种演进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如果银行本身获利的占比在整个经济体里面占了很大一块,比如说超过三成以上这样的一个状态来讲的话,它就会变成一种不均衡;可能需要银行让利更多的这种方式,让企业的运营上面成本更低。我们国家一直在做金融改革、利率的自由化;利率的自由化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让银行的竞争更加市场化,而市场化最终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经济体的运作更有效率。
如果我们的金融行业是往一个更自由化的方向去运行的话,它最终就会汰弱留强,市场的集中度就会更高,这个是可以预见的。当然每个公司它可能有不同的竞争策略,竞争之下也会有更多的创新,包括现在国家也在推数字化货币;所以我觉得演进也还在不断的进行——这是一个好现象。
如果说对照海外市场,大公司都是科技股这种现象我相信我们国内也一定看得到,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科技创新这个领域我们现在也在加大发力。经济的演变、经济结构的转型都会导致整个资本的运用更有效率。我相信科技板块市值的占比、盈利的占比都会慢慢占据整个市场更多的份额。而如果是站在支持经济体的角度,对照海外市场的经验来看,整个金融板块的占比应该是会有所下降的。
3、消费在过去几年A股表现强势,横向对比科技和消费的话,站在一年以及以上的维度,您认为谁更具潜力?
林翠萍:其实我认为消费和科技很多时候是可以一起看的,很多科技也是基于消费电子的销量上面,所以我觉得没有谁更有潜力;但是你如果问我的话,我可能还是会更看着它现在的估值合不合理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行业的前景是一个灯塔,但是我在这个时间点上面投什么样的票或是什么样的行业,主要是还是看机会。所谓机会一般就是指市场上有没有行业内可选的公司;比如说大家都很觉得华为很牛,很想投华为,但是华为没上市。
另外一个部分就是估值的问题。做投资,就是想要今天买的价钱在后面有更好的一个收益;所以我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成长是一个事情,你用什么价钱去买是另一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你投资赚不赚钱。回归到消费和科技这两个板块,我是觉得都有机会;这两块确实也很难切开来看,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半导体就很多是基于手机、5g的销售,这个东西算是电子还是消费?在我来看的话,它是消费电子,那既是科技也是消费。
A股表现很强势,但是现在你可能还是必须要回过头来去看,因为现在还是经济实体面的数字正在往下走的阶段。我们现在看第一季度的话,GDP是-6.8%,第二季度可能有一个反弹;但是海外的市场还正处在疫情的高峰,如果是以出口企业来说的话,恐怕不见得会更好,可能会是一个持平的状态。加长维度去看的话,我认为还是必须想一想,现在的价位能不能消化企业盈利可能下滑的期望。
如果你给自己一年以上维度的话,你应该去找一找未来一年里面哪些公司盈利成长的趋势更确定;科技跟消费肯定是在成长领域里面比较集中的,可以从这个方向去找。
4、根据产品合同,兴证全球的沪港深基金(009007)港股通投资比例为:48%-95%,高于A股市场的投资比例。您认为投资港股市场有哪些优势?
林翠萍:首先,港股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优质企业来此上市。总市值全球排名第6,成交规模全球排名第9,而且是全球IPO龙头市场,IPO金额在2017-2019年间蝉联冠军,这对投资人而言,意味着有更多优秀上市公司可供投资选择。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港交所2018年变更上市交易规则,鼓励更多新兴科技公司到港股挂牌,这个市场的行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过去港股以金融、地产行业为主,但近年来大金融板块占比不断下降,而资讯、科技行业的占比则从2015年的8.6%攀升到2019年的25%,新经济板块的快速崛起,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投资于新兴科技企业的机会。
其次,港股是投资中国资产的窗口。从上市公司的结构来看,其实港股与中国内地经济的相关度更高。截止到2019年底,港交所主板与创业板有接近2500家上市公司,其中内地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了50%,市值占比超过了73%,成交量占比超过了79%。
另外,港股以机构投资人为主,决定了港股与A股不一样的市场特征。港股的机构投资者交易量占比超过80%,并且还在逐渐攀升;而A股的交易量主要由个人投资者贡献,占70%左右。正是因为投资者结构的不同,导致香港市场换手率比A股低了很多。而且由于机构投资者更加重视企业盈利,导致港股成为一个基本面驱动的市场,参与者长期主要是赚取企业盈利增长/分红带来的收益。从1974年以来到2019年底,恒生指数年化收益率约13.2%,其中企业盈利增长贡献10%,股息贡献3.7%,而估值扩张是负贡献。在一个机构投资者占主导、靠基本面驱动的市场,更需要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以期获得更好的回报。
港股不是A股的替代品,而是资产配置的好伙伴。目前国际资金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全球利率水平走低的背景下,有机会保持一定的收益率水平。境内的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等也同样面临“资产荒”。这些资金都在寻找能提供收益波动相对更小、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优质资产,而我们认为港股市场或是不错的选择。
5、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正在发行的兴证全球的沪港深基金(009007)的投资架构和逻辑?
林翠萍:核心投资思路是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寻找具有长期竞争力、稳定现金流和盈利增长平稳的优质企业作为核心持仓,早期买入、长期投资,与优质企业一起成长,使基金能受惠于这些公司的盈利增长与估值提升带来的收益。
首先通过量化筛选构建股票池,采用能反映个股流动性、公司财务风险、未来成长潜力、现金流稳定性和管理层可靠程度等因素的指标。股票池每季度进行调整,每月跟踪估值水平,目前有120 只左右个股在股票池中。接下来对股票池中个股进行基本面分析,主要关注企业长期盈利增长的潜力。一方面分析行业竞争格局,供给端是否太过拥挤,会不会面临激烈价格竞争对盈利不利;另一方面分析公司是否具有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再分析个股估值水平,作为风险评估。
构建核心–卫星投资组合:核心持仓长期投资行业竞争格局、公司管理能力均认可的公司;卫星持仓投资传统、成熟行业中稳健获利但由于关注度低被市场低估的公司,把握短期交易机会。再从行业集中度、个股集中度等方面考虑整体组合风险。
大类资产配置:投资中更注重自下而上选股,认为主动管理基金经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市场环境、趋势中寻找投资机会。2018年感觉市场下跌压力较大,主动进行减仓,但减仓幅度较小。投资中不会进行极端的仓位调整,因为仓位过低也会承担较大的踏空风险,而且择时判断较为困难。
行业配置:在港股主要投资金融、消费、医疗和科技板块,周期/能源板块投资较少。周期股中ToB的行业如原材料、钢铁和水泥等了解较少,因此在投资组合中占比较少。主要投资成长性行业,赚行业与公司的钱。如果行业竞争格局不好,已经没有增长点,但竞争者多,一直处于价格竞争,利润率难以提升,公司就很难挣钱。这种行业的公司因此除非股价非常便宜,远低于内涵价值,可能会短期投资,从大方向上来看这类行业的公司配置较少。
目前香港市场大多数行业、公司,股价已经跌到了我认为买入比较舒服的位置,目前投资一到两年大概率能获得正收益,金融、消费、医疗和科技板块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在市场估值便宜的阶段,应该投资有未来性的行业和公司,其他公司即便估值均值回归,投资收益率也不及有成长性的公司。
个股选择方法:投资时要避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进行理智判断,而精细的基本面分析流程,可以巩固对长期资产评估价格的信念,是理智判断的基础。基本面分析中会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首先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盈利来源,再根据财务信息验证这些判断,与同业比较看经营质量、获利质量指标是否表现一致,对盈利稳定增长的趋势和潜力进行综合判断。
基于过往的研究跟踪与投资经验,在香港市场,我们有30 只左右核心跟踪个股,这些个股已经确认符合核心持仓条件,可以在合适价格布局长期投资。港股有很多做空机构,有时候做空报告会对股价产生很大伤害。如果被做空机构发现基本面问题,股价就一去不回;但如果只是因为股价涨多进行做空,对基本面扎实的公司影响不大。希望通过严谨的投资流程,筛选出好股票,来排除这种风险。
--
近1年收益率
兴全沪港深两年持有混合
009007
查看详情
风险提示:兴全沪港深两年持有基金每份基金份额的最短持有期为2年。对于每份基金份额,最短持有期指基金合同生效日(对认购份额而言,下同)或基金份额申购确认日(对申购份额而言,下同)起(即最短持有期起始日),至基金合同生效日或基金份额申购申请日起满2年(2年指365天乘以2的自然天数,下同)后的下一工作日(即最短持有期到期日)。本基金每份基金份额在其最短持有期到期日(含该日)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方可就该基金份额提出赎回申请。因此,对于基金份额持有人而言,存在投资本基金后,2年内无法赎回的风险。本基金为混合型基金,其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水平高于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低于股票型基金。本基金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需面临汇率风险、香港市场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本基金非保本。兴证全球基金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或基金经理曾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基金投资需谨慎,请审慎选择。
同花顺专家团,是由同顺号团队倾力打造的行业专家访谈专栏。关注同花顺专家团,把握经济热点,洞悉市场变化,深入产业分析,与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