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公路见证人②】生活在山沟里的明星

2019-10-08   绍兴交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里,绍兴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绍兴交通开设专栏讲述绍兴公路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三八妇女筑路队

从绍兴诸暨到金华东阳,如果不走高速,走省道诸东线,不到一个小时也到东阳市区了。

省道诸东线,它最初的名字叫“诸王线”,是从诸暨市区至东阳王宅,全长68.6公里(现在全长已为74.52公里),诸暨境内为42.2公里,其中诸暨市区至浬浦18公里,1957年11月建成通车;浬浦经璜山至石壁15.6公里,于1959年6月通车;从石壁至东阳8.6公里,于1984年建成并全线通车。

这条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工建设的公路,前前后后修了七八年时间,到1983年底才竣工验收。绿化乡一支“三八妇女筑路队”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扫尾工作,为这条公路的开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条普通的乡镇公路,为何七八年都不能完工,最后还需要出动妇女筑路队、花上一年多时间完成扫尾工程?照片的拍摄者,今年88岁的老交通人斯翱向大家讲述了过去修路的不易。

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间,公路建设常常遇到“收尾难”的窘况。原绿化乡(现陈宅镇)的诸王公路(后改名省道诸东线)便是其中之一。从老交通人斯翱当时拍摄的三张老照片里可以看到,为了绿化公路段能够尽快通车,“绿化三八妇女筑路队”的队员们正头戴草帽、拿着锄头在路上认真干活的劲头丝毫不输现在的筑路工人。

据斯翱回忆,“绿化三八妇女筑路队”的队员,年龄跨度在30岁~40岁之间,“都是年轻力壮的青年女性,她们是绿化乡沿诸东线各村子里组织起来的,妇女做公路不仅有生活费补贴,大队还照常给她记公分,待遇应该还不错,所以报名参加筑路队的妇女也不少。”

诸暨妇女筑路队的姑娘们正在公路上忙碌。 斯翱 摄

斯翱说,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间,国家财力有限,修建公路主要采取的是“民办公助,发动群众”的基本方针,一个地方要修路,国家主要提供技术指导,并补助钢筋、水泥等紧缺物资及少量资金,更多的土地资源、建设材料、人力物力都要当地自己解决。

在施工过程中,也是主要采取分段施工的方式,分段承包给沿线各乡村,再由各乡村分给各生产队,最终落实到每个生产队员身上(注:诸东线被分为6段施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存在划段分配不合理,负担不平衡,分段到人却无力完成等各种情况,这也导致公路各分段之间的建设水平不平衡,难以实现贯通,需要进行最后的扫尾。

“诸东线绿化路段的贯通就遇到了这个难题。说实话,那个年代农业生产是重点,男人们更需要在田里奋斗,考虑到这个实际情况,我们就在当地组织了三八妇女筑路队,近40位绿化乡当地的妇女们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参与这项工作。大概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扫尾任务,顺利实现诸东线诸暨境内全程通车。”斯翱说。

至2010年年底,诸东线诸暨段二级公路为30.744公里,有桥梁9座,绿化里程31.8公里,绿化率为100%。

诸东线陈宅路段被当地村民称为“山沟里的明星”,因为自从有了它的存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特别是这十来年,旅游业和农副产品的发展可谓是蒸蒸日上,要不是有这条公路,山里再好,山外人也不知道;农产品再好,也运不到外面去。所以说,我们都称它是山沟里的明星。”陈宅镇开化村村民蔡兰苏乐呵呵地介绍。

诸暨市东珍生产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兰苏是土生土长绿化人(开化村),2000年,时年28岁的蔡兰苏承包了村里一座叫“湖里山”的茶园,并套种了香榧,开始了她的农业创业路。

“海拔在660的湖里山茶园有近200亩,19年来,我从来没离开过茶园,现在东珍的茶叶和香榧在诸暨已小有名气,我最应该感谢的是诸东线,真的,如果没有这么好的交通,我的茶叶我的香榧怎么出去?开化村离市区实在太远了,我小时候要去一趟市里起码得一天时间,现在只要一节课的时间。真的,诸东线不仅仅是我们陈宅的明星,更是我们开化村的大明星。”

现在的诸东线~老绿化路段

图 / 小马

图 / 赵国彩

您心中有怎样一条路?

创业路?求学路?

告诉我,让我来记录

把最美的故事讲述出来

把最美的公路分享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