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女主十几岁时与父亲的对话——
“我跟你妈离婚你跟谁?”
“我跟你。”
“你是女孩子,我照顾你不方便,你还是跟你妈吧!”
以下,是女主三十几岁时与母亲的对话——
“跟着我过可以,你先跟我爸把婚离了!”
“你就是个混蛋,我白养你了!”
“劝自己父母离婚,全中国就你独一份!”
“当年大师跟我你命硬克我!可不是吗!”
自从有了你以后,我跟你爸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当初真应该掐死你!”
……
在介绍这部充斥窒息亲子对话台词,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内,
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泰迪熊奖单元,即LGBTQ电影特设单元)的国产新作之前,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部中国范围内的同类电影——
该片的编剧导演:相梓
在第69届柏林电影节颁奖现场
在2018年底,聚焦“同妻”题材的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引发广泛关注,取得不俗口碑和奖项,
观众在以最直面最专项为创作初衷的导演的带领下,真切的触感到同妻这一群体的现实处境和挣扎状态——
该片讲述女主在患病丈夫死后,
震惊发现丈夫将保险金留给同性情人,
而女主夫妇的叛逆儿子也试图逃离管教,弄清内情,选择“认贼作父”寄宿在亡父情人家中,
由此所展开的一场就财产与亲情争夺,穿插回溯悲剧往事的疗愈故事。
女主谢盈萱凭借此角斩获金马影后
而如果说,《谁先爱上他》探讨的是深柜者死后,留给家眷情人争端纠葛的余波。
那今晚所要介绍的这部新作,
讲述的则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同妻家庭,耗死不离,父母与儿女三方之间相互怨怒错爱的绵延——
片中,所穿插所着的超现实舞台剧式争吵场景
《再见 南屏晚钟》
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本片故事在叙事上采用三条时空线,
来详尽展现女主一家的悲剧图景——
即,分别为:
1980年代,女主父母从相识走入婚姻的苦因,
1990年代,女主十多岁时,
察觉女主父亲异心的母亲,在捉奸丈夫与同性熟人出轨事实之后,有碍观念和面子,不愿觉醒离婚,
日益煎熬之下成为怨妇,
试图“以怒解恨”搅闹家庭的过程,
以及,当下三十多岁的女主与外国男友回国待产期间,
以成人身份再度介入父母矛盾,并发现与同志丈夫捆绑大半生的女主母亲误入邪教寻求超脱的贻害影响。
而影片开场即诞生一个极具意境隐喻和年代地域信息的惊艳镜头——
集体宿舍内,被一刀劈成两半的消暑西瓜,
在圆镜中投映出正反不同的镜像,
而这面置身事外完好无损的圆镜如同现实之镜,照出了过去与将来的既定破碎(下文对此将还有一层解读)
圆镜,网兜和友谊牌护肤品都是我国80年代的典型器物
趋利避害,规避痛苦是人类本性,
在一些事物上我们都曾幻想扭转完善,甚至悔不当初——
取材自经典老歌《南屏晚钟》嵌作片名的本片《再见 南屏晚钟》中的“再见”二字,复调了歌词中的“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催醒我的相思梦”的意境,
南屏晚钟崔萍 - 南屏晚钟
也代表着一种郑重和深痛——
从女主母亲选择婚姻那天起,她就落入一场旷日持久,伤人伤己的噩梦之中,告别了与同事舍友,满怀憧憬的少女时光。
互看手相,心怀憧憬
于是,女主母亲当初有多么贤良淑德,
被真相击碎之后,就有多么偏激着魔,
因为,她前后的转变始终都未能跳脱出社会对一个女性要求的“标准”和思维定式——
从女性要温柔体贴,到被骗婚了,也不能声张家丑,离婚女性很失败,
甚至反思自己流产掉头胎男婴导致丈夫出轨,
她是同志骗婚的受害者,
也是男权世俗的受害者。
而内心苦楚积蓄扭曲到一定程度,
直接导致矛盾转嫁,怨天尤人,
首当其冲就是小时候的女主——
时而寄希望于女儿做家庭粘合剂,
时而又嫉妒女儿父女平和的关系,
担忧恋父情结,屡提丧子悲剧。
同时,剧情也通过母亲接到女主与男班主任“交往过密”提醒,
揭示“荡妇羞辱”与“人言可畏”甚至存在和形成于同性甚至母女之间与青少集体时代。
然而,尽是成长经历充满责怨和不公正对待,性情坚韧的女主却并未被影响贻害,人格独立,充满明见,
而这也正是回国之后,当她在得知与父亲有着私情的男子结婚育儿时,她以一位父母婚姻受害者的身份,去严肃的劝导男子三思,
结果,误会一场的同时,揭示出了当下中国现代同性群体内的,面对世俗压力,制定选择的一种折中互助现象——
那就是“形婚”
男子未婚妻腹中的胎儿,是后者与同性女友做的试管婴儿,而男子与其的结合给予了婴儿一个名分和更具现实重要性的户口问题(否则孩子就是黑户,无法上学工作)
同时,此举也解决了双方被家庭催婚,外界揣测不婚原因的难题。
相比女主父母的婚姻悲剧,这样一种随着社会发展,医科水平发展(有了网络同性互助群与试管婴儿技术)将各方伤害或影响将至最低(包括两位当事人及两个当事人双方父母)的变通和进步,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也由此可见,同性群体的压力,或者将话题更扩展讨论到,一个未婚单身女性的生育意愿,在当今社会礼教观念和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之下,当事者若想规避与实现诉求,是翻转腾挪,必须经历一番周折。
而同性婚姻权,女性独立生育权的落实,
并不会对异性恋与社会产生利益的损害。
因为就像英剧《酷儿们》中所说的那样:
权利不是蛋糕,并不会因为我得到一块,你就少了一块。
本片的英文名叫做:
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直译过来就是:
对着月亮犬哮的狗。
而据导演兼编剧相梓自己透露,
此取材自画家米罗的一副画作,
她借用这一充满着不可理喻的理想主义的场景,寓意着:
“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的亲情观——
画家米罗的画作
学业优秀的女主通过出国求学,逃离原生家庭,而或许是腹中的胎儿,激发她的母性,更能理解父母的不幸,因此选择回国探亲生产。
而至今不变的是,她一直希望母亲与父亲离婚,放过解脱彼此,追求各自新的幸福,
但归国之后,她与执意不肯的母亲之间又就此重演当年争端。
而当她发现怨怒执迷半生的母亲,加入邪教组织,寻求所谓的因果救赎之后,母女的矛盾再次升级。
还记得我们开篇提到的那个被劈开的西瓜吗?
让我们来解释它的第二层隐喻——
这个西瓜是女主父亲当年追求女主母亲,带来宿舍的伴手礼,
而女主母亲的同事舍友,略带怒气的将此劈开,象征着随着谈论婚礼的到来,她们的少女时代结束了,一同结束还有此间不可言喻的暗恋——
导演通过双方在婚礼与旅游两处情节的表现和对话,明示出同事室友对女主母亲深沉无奈的暗恋之情。
同时,也借用这一角色之口说出“人为什么非得结婚?谁规定?”的台词,对世俗约束进行质问?
人不是西瓜,人,生来就是完整的个体,
可以,或者说应该被允许,无需必然劈开自己再去适应寻找另一半弥合。
但女主母亲作为一位世俗礼教下的顺良者,“知行合一”的走入了骗局婚姻,又在得知真相之后,怯于流言蜚议,画地为牢。
而影片结尾女主与母亲的对话更具解读空间——
母亲向女主谈起当年女主父亲询问她与舍友同事之间过度亲密,是否是同性恋人关系?
面对女主追问她当时是如何作答,
母亲欲言又止怅然若失……
这一幕似乎暗示了女主母亲也存在同性恋倾向的可能性,
而不肯从这场旷日持久的婚姻悲剧中解脱出来,或许也因无法面对与正视自我,甚至带有受难式自惩的意味……
导演可以排出属于她们少女时代的情欲气息
同性婚姻权是规避骗婚悲剧有效方法之一,
让平权法律走在人心观念之前,
即是保障边缘人,也是解放所有人,
因为当婚姻真正成为一种自由选择之后,
我们将能够更轻松和更有底气的接纳或者拒绝它——
同性婚姻不是障碍,
结婚与否也不再是阻碍。
没有人将因选择怎样或不选择怎样就被视为不正常的,被怀疑有病有缺陷……
还是那句话,权利不是蛋糕,我得到一块,不意味着你将失去一块。
就像导演在谈及创作时所希冀的那样:
“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