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侵犯的未成年少女,却被告上法庭

2019-09-20   神的电视机

在某些人眼中,似乎任何的性侵案都不存在,

“完美的受害者”——

“衣着暴露,夜不归宿在街上游荡”

“明知饭局性质不纯,为什么还去”

“平日没把握好分寸才被熟人或合租者误解意愿”

“什么引狼入室,让送到家门的对方上楼不就是默许发生性关系?”

“二十年前被圈内大佬性侵,为什么现在才说,是墙倒众人推,借机蹭热度吗?”

“男性还能被女的那啥,不兴奋能勃起?”

……

这类打着所谓“事出有因”“合理质疑”的看客,实则是根深蒂固的偏见者。



性侵就像永久烙印在受害者身上的“手印”


而眼下,在Netflix所推出的这部根据轰动全美真实连环强奸案件所改编的美剧之中,

一名未成年受害者便因自身“闪烁其词,平日放浪,表现反常”,

继而被亲友和警察认定并洗脑,

发生在她身上的罪恶是她的“幻想”,




而当她在引导之下推翻自己口供时,

随之而来的是,她因“报假案”被告上法庭!




与此同时,逍遥法外的凶手却依旧本着“打一枪换一个地”的方式,流窜跨州作案,

直到落入法网之后,警方从罪犯存储“战利品”的电脑中,

发现被告女孩在受侵过程所拍照片时,其才得以证明自身的清白。

现实就是这么讽刺和荒诞,




这部有着年度最触动人心细节猛敲人性罪恶的美剧,

没有人可以心绪毫无波动的看完——

《难以置信》

Unbelievable


首先,让我们抛出几组数字直观感受一下该名强奸犯罄竹难书的罪孽——

在其六七年间的犯罪生涯里共实施28起强奸,

受害人即有上述提及被冤告报假案的未成年,

也有六七十岁的老妇人,




且每次性侵虐受害人长达四五个小时,




在其所属州(科罗拉州)废除死刑形势下,

他被判史上最高刑期327年零六个月,死生不得保释。




而他之所以如此猖獗,屡屡逃脱,

皆因他缜密的犯罪思维和行动措施——

他戴着头套,剃掉阴毛,使用安全套,

规避在犯罪遗留毛发体液DNA的可能性,




更发指的是,在结束完漫长的侵害之后,

他胁迫并监视受害人进行“彻底性的洗澡”后才逃离现场。




正如剧中,身为女主之一的女警话说:

每起强暴案都有三个犯罪现场,

犯罪现场,施害者与受害者的身体。

而凶手从源头和事后抹除了罪证线索。




同时,流窜作案的他绝不会在同一个州作案两次以上,

而他耐心善于大量观察,选定长期独居女性为“猎物”也从根本上,降低突发风险,留足大量迫害时期,

他通常凌晨深夜入室侵犯黎明前离开,

期间会对受害人反复性侵,拍照留念,




正是其所呈现出来的强烈的反侦察能力,

让负责本案的两位女警“心理侧写”出,

此人极有可能有军////警从业背景!!!

作为一部性侵题材的探案剧集,

双女主执法者看似是讨巧的“设定”,

然而,真实案件之中,凶犯的落网,

正是两位胆大心细,锲而不舍的女警官格雷丝·拉斯马森卡伦·杜瓦尔(分别由低调戏骨托妮·科莱特和梅里特·韦弗饰演)主导联手调查的正义结果。






现实中的格雷丝·拉斯马森卡伦·杜瓦尔

同样值提一提的是:

剧本的创作取材真实案件,以及荣获普利策奖(新闻界最高奖项)的获奖文章《一桩难以置信的强奸案》

感兴趣观众可自行据题搜索这篇长报道。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累加的28起强奸案,28名受害者,

罪孽深重的凶犯即便再缜密也会暴露一些线索——

受害者普遍确定此人身高185cm上下,

白人,毛发浅金,蓝眼睛,

其中一位受害者更是留意到左腿有胎记,




同时,其中一位受害者的邻居还提供了更为关键的,

案发之前目睹一辆陌生可疑的白色马自达皮卡车在此附近活动,极有是凶手车辆,

果不其然,在调取另一位受害者家中附近路段摄像时,

同样发现一辆有次特征的车辆出没,

但遗憾并未拍清车牌,线索中断。






现实案件中凶犯所开车辆


除了双女主,本剧还采用双线叙事

一条是警方追凶线,

而另一条就是我们开篇所提到的,

报案的未成年少女在亲友和警方观察和诱导下,认定其编造性侵的揪心历程,

引用《一桩难以置信的强奸案》原文对少女身世的描述就是:

她自幼被与情夫私奔的母亲抛弃,接着又被父亲抛弃,

她不记得自己是否上过幼儿园,

只记得无人看管的她甚至吃狗粮抵抗饥饿,

她从6.7岁开始就辗转多个福利机构指定的寄宿家庭,

然而,缺乏教养的她很难受到寄养父母的青睐,

其中一位寄养家庭养母就在警察走访中,

表示这小丫头总做些出格的事,博关注,




于是,这种典型缺爱型人格的表现,

被解读为不惜编造性侵来哗众取宠。

而她在事后并未表现出人们对一个性侵受害者“预想的样子”,

以及凶犯滴水不漏的作案现场,都更加深这种猜想。

于是,正是在亲友的禀报和警方的诱导下,

她也开始动摇自己是否臆想编造案情,

警方的“梦中被侵犯”理论,看似给彼此都留一些台阶,

于是,在近乎威逼利诱的“要不咱去测谎”面前,女孩稀里糊涂签下推翻口供的协议。





然而,随之而来是此前表现出极大同情心的亲友们,各个争先恐后表现出一副被利用,被严重伤害到情感的嘴脸。

朋友嘲讽她,寄养家庭的父亲直接说,

鉴于你乱咬的前科,养母不在家时,

我不能跟你共处一室,婉转的将其扫地出门。




更要命的是,摇身成为“报假案”妨害司法的她,成为法庭上的被告人,一遍遍出席庭审,登上当地媒体。

万箭穿心,不及如此。

她甚至痛恨自己不敢去死。




剧中,有两处细节刻画堪称举重若轻——

一处是案发后养母陪女孩挑选新床单,

女孩在原款床单缺货情况下,对消极怠慢她的理货员不依不饶,继而被养母认为胡搅蛮缠,

“我要是你,发生那种事,我再也不想看到与原来同款的床单!”

“但你不是我!”

瞧,或许人与人之间从不存在感同身受,

一个想的是尽快逃避遗忘,

一个想提醒自己一切如初。




一处是“梦里都在查案”的女警卡伦在路上看到一个符合凶犯车辆特征时,

她当即揽下车辆,结果发现车主是与嫌犯相距甚远的良民,

面对守法对方的合理质疑,她本可以编造理由或以公民无条件配合警方条例回复,

但她转念想,弄错了就弄错了,承认错误并不可耻,

没有人应该遭受无故莫名盘查的待遇。

以小见大,反观女孩被冤的巨大不幸。




同时,剧中还极为反动,客观全局的展开对警//政内部系统的审视和质疑——

一个真实的数据,根据全美警//员的自我报告问卷结果显示,有40%的执法者认为自己有家暴倾向。




剧中,女警格蕾丝就曾一度将凶犯锁定为因家暴妻子,过度执法等劣迹而发展受阻的警员,

结果遭到对方的威胁侮辱。




尽管,两位女警走了很多弯路,数度陷入死胡同,但最终凭借专业性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将凶犯绳之以法,

详尽过程,无法在有限篇幅一一剧透描述。

此前,对凶犯身份背景的猜想得到验证,他是一名退/伍/军/人

同时,其犯罪心理自白堪称震耳发聩,

让人脊背发凉,一窥人性至暗——

他坦诚,第一次作案后,在现场留下不少罪证的他怕的要死,

他确信第二天警察就会上门逮捕他,

但尽是如此,他依旧侥幸逃脱,

然而,一个强奸犯或者广义上的任何罪犯,

假使初次相对拙劣的作案就没被抓捕,

那么概率学上其被抓捕的机率将缩小一点,

同时,这种侥幸心更助长犯罪分子再次犯案的可能性,

直至成为“熟能生巧,越干越精”的惯犯,

甚至醉心犯罪艺术享受犯罪本身,

而尤其是性犯罪,那种身心兽欲的“征服感”和侵略感更易惯犯。




最后就用一位受害者,当庭质问和控诉凶犯的台词作为结束语:

为什么选我?

我做了什么让你决定来找我?

我很怕再次遭遇相同的不幸,

我不再给草坪浇水,

不敢在窗边前阅读,

人们说固定习惯会让你被恶魔盯上,

所以我拒绝再做任何曾称为习惯的事,

你让我的世界越来越小,越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