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天边的国门外

2019-08-31   金属魔力

边境--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常使用的名词,如果一定让人们去形容脑海深处的这个名词,也许是遥远,辽阔,国旗,界碑,军人和陌生这些词眼的混乱叠加吧。

中方的界碑和俄方的岗楼

中方的界碑和俄方的岗楼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拜探访过中国西南的许多边境地段和等级不一的边境口岸,那些延伸在崇山峻岭中的边境线对于陌生的我来说是模糊而不清晰的,当看到那些屹立在草丛或林间的界碑,和界碑上红色的国徽和熟悉的中国二字跃入视线,脑海中才会迅速的意识到边境已近在咫尺了。

但是由于西南地区历来民族众多,切部族间通婚等复杂的原因,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往来于边境如同我们每日出门穿街过巷一般的平常,一本不同于护照的边境证,就可以便利的通过国门往来于两国之间,当国门关闭后,界碑两侧依旧有穿梭的身影出现,当我第一次看到穿越界碑入境的身影,的确让我好是紧张了一番,后来在边境旁边的村庄和当地人闲聊才知道,国境那边村子和这边的村子同属一个民族,而且祖辈通婚,两村有复杂的血缘关系,跨境相互往来是常事,这种现象在西南边境上非常普遍,在我看来边境和国门是一个国家正视领土主权的象征,然而对于生活在国境线上的人们,边境和国门也许有着更多层次的含义。

铁丝网纵横的国境线

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一篇有关中国边境线的文章,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北方漫长国境线上存在的那些只属于“边境线上的风景”,文中一张拍摄于中俄边境线上延绵巨大的锯齿铁丝网的配文照片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相比中国西南,那些抬脚就可以跨越的边境线,照片中的那些巨大铁丝网则显得令人生畏。

国境线上的铁丝网

前往中国北方边境去探访中俄口岸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我把目光投向了辽阔的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形似翘首的桑蚕,“头部”与俄罗斯远东相邻,“身体”和外蒙古相邻,内蒙古和俄罗斯的边界基本上沿着额尔古纳河划分,沿线有四处口岸,除了满洲里口岸与额尔古纳河无缘,黑山头、室韦和二卡口岸全部沿河而建。

俄方的岗楼

俄方的岗楼

满洲里口岸位于市区以西8公里,巨大的国门下是连接中俄的铁路,每日往来于两国的列车从国门下方驶过,整座国门呈“门”字造型,“门”上的那一横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巨大连廊,透过玻璃窗俄罗斯国门和辽阔的远东尽收眼底。

过境线,俄方貌似烂尾楼

相比满洲里口岸建筑的宏伟和游客的人声鼎沸,俄方的国门就显得“简约”许多,国门后是俄罗斯远东小镇后贝加尔期克,透过镜头看到的是人影稀少的小镇,镇上全部的二层房屋相连,不知从哪里驶来的军用吉普拖着身后的尘土,在边境线上的岗哨间穿梭,口岸那边的俄国军人穿着绿色的迷彩服两三成群的围拢着抽着烟,远处岗楼里哨兵不时地走出房间,举着望远镜向这边扫视着,在炙热的阳光下,镜头中的景象犹如彩色的默片,在眼前一帧一帧的滑过。

火车穿越国门

火车进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