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街巷胡同是一个城市的脉络,那里流淌着属于这个城市的血液。
那么在成都,短短四五百米长的张家巷,可能是最靠近心脏的那一条动脉。
这里是隐藏在钢筋水泥里的城中村,包含了平凡生活的全部。
看见 一墙红砖
“张家巷的故事,开始于红砖房子。”
文殊院以北,5分钟不到的路程,就能看到高高的华西集团在一丛低矮的老房子中间兀自耸立,张家巷到了。
张家巷很短,从巷头慢悠悠走到巷尾,还要不了十分钟。这里原来是省建三公司所在,也就是现在的华西集团。巷子一边的工人村,是华西集团的职工宿舍区,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工人村的房子外墙大多是红砖瓦,这里头也有名堂。据说灰色楼是华西的干部住的,而普通职工住的就是红砖楼。
这些比我们年纪还大的老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砖墙上的裂缝沿着窗台生长。虽看似破旧,但生活气息清晰可见。从窗口伸出的蔓枝,显现出主人用心生活的痕迹。
满大街的商品百货,是张家巷保留的“工人”特色。道路两侧的小商店,连店名都没有,靠着手写的“批发价格”招揽生意,毕竟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实惠才是第一购买力。
老式的理发店,生意很好,可能这里隐居着成都最资格的Tony老师。玻璃移门上贴着项目和收费,便宜得不现实。想想现在去理发店,还得和店员斗智斗勇,否则一不留神就中了办卡套路。
斑驳的房子,充满烟火气的街道,张家巷的故事,吸引着人们的回归。
听得 两道声音
“在熙攘的人群中,又听见雨落。”
下午三点的张家巷,是嘈杂的。
每天,冷吃鱼馆子订的鱼在这个时间点到货。送鱼的吆喝声,鱼尾拍打篮子发出撞击声,货篮在地面上拖拉的摩擦声,混搅在一起。
近巷口处,张家巷小学坐落于此,这里被戏称华西集团的子弟学校。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从校门口陆续走出,一群快乐的小鸟被集体放飞,尖细的嗓子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
小卖部老板迎来这天第一单小学生客户。他坐在里头,守着孩子们视若珍宝的廉价零食和玩具,看着他们拿起又放下。此刻,三个男孩为如何最大化利用手中仅有的零花钱吵闹着,又扯到了其中一个上课讲空话的事,越扯越远,买什么东西却被抛诸脑后。
还有游走在各个小屋子里的麻将声,稀里哗啦,隔着一堵墙都听得清清楚楚。
但这里又是安静得过分的。
拐进临时菜场的小路,卖猪肉的摊主随意地站着。猪肉是刚切的,被铁钩挂在竿上,静静等待买主。腊肉是老成都人都爱的吃食,立冬刚过,腊肉携着年味已经登场了。
买菜和卖菜的都不怎么讲话。或许是足够默契,不再需要还价。接了孙女的婆婆,背着粉色的儿童书包,挑选了两根莴笋。
粮油店门口的五谷大米,用简易的纸板分门别类标了价。只有有诚意的买主靠近,手指插入细密的大米时,这条小巷才能听见沙沙的声音。
还有这样的家电维修小铺,除了旧货市场,老式的电视机还能在这儿看到。老板娘仔细地拨弄着电路板,像是做一场困难的手术。
喧嚣和幽静,点缀在张家巷的五线谱上,叮叮当当。
吃过 三味烟火
“三,不是一个具体的数据。”
不论何时,张家巷的空气中总是混杂了各种香味。
一连排的烤鸭、卤味,整整齐齐地摆在桌上,在暧昧的红灯光下,显得更加油亮,即使是在白天的街道,也像是春风沉醉的夜晚般令人把持不住。
邵眼镜兔丁是张家巷的元老,在其他馆子还没什么生意的下午,这家店门口已经开始大排长龙。老板是一对夫妻,老婆拌菜,老公打下手。菜单用贴纸贴在柜面玻璃上,因为店主傲娇得很,如果不是必要,不会开口说话。
来这儿的多是旁边的居民,买回去做晚餐的加菜。老板对他们的口味已经很熟悉,“来20块钱兔丁。”不需要问辣度,老板娘便开始利落地动手。兔丁很嫩,每一块兔肉都浸润了酱汁的香。
邵眼镜屹立不倒,但旁边与它合用一个店铺的另一家店,已不知换了多少了。现在是一家卖蛋烘糕的,才开没两个月。店主是个小姑娘,蛋烘糕有很多新奇的口味,和她一样散发着年轻的味道。
她的蛋烘糕没有蛋腥味,个头很大,用料也很足。在满大街都是蛋烘糕小摊的成都,实属不错,如果你没有碰上工人村的网红贺记,不妨来这儿尝尝鲜。
张家巷也有一家下岗面,在那个年代,因为下岗转而开店营生的工人不在少数。这家下岗实惠面开了也有好些年头了,但我们去的那天却关着门。不知是不是老板又重新上岗了?
还有些食物,是属于童年的。煮在大锅里的手提串串,一定要在摊上的海椒面上狠狠滚两圈,然后趁热吃完把签签儿丢进塑料瓶子里。
现在的价格是1块钱3串,比起小时候的1毛钱1串,你不得不感慨时光一去不复返。
小学对面的油炸摊摊,等着放学的孩子们。比起5毛钱一包的辣条,2块钱一串的土豆对于孩子来说实在奢侈。偶尔能买一串的,大概能在同学间得意好一阵。
在张家巷,你总是能够找到老滋味。
记住 “四”井人生
“市井人生,藏在四四方方的街巷里。”
和所有事物一样,张家巷在老去。
但值得庆幸的是,那些迟缓的脚步,还在路上彳亍。
那些灵性的生物,还在门口等候。
那些曾经的记忆,还在这四百多米的街巷里。
每一条街都有自己的终点,在通向宽阔马路的那一刻,张家巷戛然而止,只留下记忆的尾声。张家巷的另一头,便是马鞍西路和曹家巷。
北改后的曹家巷,已经和都市相通,有着林立的高楼和宽阔的街道。或许有一天,张家巷也会被取代,不如再回头望望,这条充满市井气息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