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最高级的魅力,是藏在街巷里的欢声笑语。
街道是城市的掌纹,这一次,小编带着摄影师走进了致民路, 企图通过影像、文字记录下人们一蔬一饭的市井生活,寻觅属于成都的独到气息、味道、温度。
致民路,毗邻成都合江亭,接近市中心春熙路,可以说,这里汇集了一切和成都有关的元素。
在旧成都的城市建设史上,致民路是有所规划的唯一一片新村,也是如今离市中心最近的市井社区。
抗战以前这一片地区基本上是农田,1938年新开新南门以后,在新南门外陆续修建了一些简易的小屋,当时称为“新村”,用以疏散城内的密集人口,也用以解决日益增多的从国各地来成都避难的同袍的居住难题,这也是旧成都的城市建设史上为了进行城市拓展而有所规划的唯一一片新村。
摘自《成都街巷志》
致民路是新村主要干道最长的一条,取“致民以治”之义,也有专家认为得名于《吕氏春秋·爱类》中根据古老的《神农之教》而悟得的道理:“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蕴含着希望国民要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同甘共苦,共度难关的含义。
以致民路为主干道,南北向有若干条小街道,十一街、十二街、十三街、十四街、十五街、十六街(现已不存在)、十七街,还有一些小巷。
最有名的要属十一街,十一街的火爆还得益于各媒体称它为“绝版老成都”。马云来喝过茶,霍建华在这儿点过凉拌鸡。
如今的十一街已经不长,只有百余米了。街口和街尾仍住着原住民,中间是开了20年的茶铺,开了30年的苍蝇馆子。
一趟社区环线公交坐过来,“致民路站”就是他们的终点,晚些时候也是回家的起点。
十一街没有精心的包装,只有原汁原味的成都味道。
路边的茶馆摆放着老式的藤椅,岁月痕迹满满~每天都坐满了喝茶打麻将的居民,5块钱一杯盖碗茶,一坐就是一下午,保留着成都最市井的画卷。
天气好的时候,年轻人喜欢在这里拍婚纱照,打麻将的爷爷奶奶早已见怪不怪,屁股挪挪让出机位,血战到底从不抬头。
很多人钟爱十一街,因为它就像一个完整的老成都缩影:下午吃茶,晚上吃酒,根本不用转场。
下午喝茶时,有卖豆花的,磨刀的,收废品的前来找点生意,街上居然充满了成都最市井的吆喝声。十一街虽然很短,但在这儿呆一天都不会腻。
藏在十一街的,除了典型的成都慢生活,还有成都的好味道。这大概是成都最真资格最老的一条美食街了。虽然和现在的“网红”美食街不能比,但这就是老成都的味道。
幺鸡面、十一街苍蝇馆子、虾脑汇...这条gai上的饭馆,都是隐藏的网红店,深藏功与名。
街尾曾经还有个叫猫猫庙的道观,但现在已无迹可循。在400年前的明朝,它曾是供奉太上老君的庙宇,香客不断。它的总面积,历史上曾达10亩。
位于成都致民路的“猫猫庙” 资料图
民国时期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儒宗”的著名史学家向楚,晚年就住在致民路十一街的一个四合院中。
除了十一街,致民路还有许多老成都踪迹可寻。致民路50号,曾经是耀华食品厂,这里生产的糖果,大概可以和上海的大白兔媲美;
31号,是芙牌洗涤用品公司,曾经成都人家家户户用过的芙蓉肥皂从这儿来。
致民路上除了有着成都最为市井的生活,自然,爱吃且好吃的成都人,将不同流派的美食带进了这条路上。不管是资格的苍蝇馆子还是新晋网红美食,温柔与热烈并存。
马路边边和成都吃客,更带火了这一条多元化的街,让八方宾客发现了它独特的美丽。
2016年12月10日来到致民路的小马哥和他的“马路边边麻辣烫”是这条街的新居民,每天下午四点半开始排号,络绎不绝的食客从不因刮风下雨,亦或烈日当头放弃觅食。
不到两年时间,“马路边边”已经成为成都麻辣烫的名片,从致民路开始,分店遍布全国,足足300余家。新居民给这条街带来了商业新气象,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激发出绵长岁月里的新鲜余味。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牌要一张一张的摸。这就是独属于致民路的一派风格。一街一历史,一巷一记忆。
很多人感叹,现在的成都不像以前的成都。早晚高峰时地铁里人多拥挤到呼吸不过来,生活节奏比以前快得多……
但更多的平淡幸福,其实就存在我们生活的背街小巷里。公园、花坛、小区、街巷,哪里都有人们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