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Kindle,提高你的阅读效率。内含生词提示、快速翻书,笔记导出等强大功能,让你一年轻松读完100本!
大年初三,大街小巷一片寂静——这注定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春节。
按照预期,这个月我们应该创造上百亿的票房,家家户户茶余饭后讨论着《囧妈》、《唐探3》、《夺冠》哪里出彩、哪里不好看,讨论着徐峥的假发、女排的精神...... 没有人想过在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我们会把《传染病》、《切尔诺贝利》、《血疫》、《非典十年祭》等影视作品拿出来重温——再一次反思当新型病毒袭来,自然灾害降临,机械突发故障,核按钮掌握在没那么可靠的人手里时,我们才发现,人类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
对于许多90后来说,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开始于2003年的非典,对于那场战役的印象,是刺鼻的消毒水味、是人心惶惶的新闻报道、是那些牺牲的白衣天使......
后来2005年,H5N1型“禽流感”在东南亚爆发,数百人得病;2009年,甲型H1N1“猪流感”病毒,在墨西哥露面;2014年,非洲几内亚爆发“埃博拉病毒”,当年就造成了11000人死亡;2014年,南美的智利发现“寨卡病毒” ......我们逐渐长大,越来越明白人类在自然面前到底有多么不堪一击。
“下一次,再有某种病毒从野生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身体内,很可能还会引发大规模疫情,而我们完全可能对致病病毒一无所知。”这是2015年的时候,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卡尔·齐默在所著书籍《病毒星球》中提到的一句话。现在我们知道,下一次就是2020年,我们知道它的名字叫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但对其他依旧一无所知。
回溯历史,人类与病毒的命运一直紧紧纠缠, 我们活在这个“病毒星球”上,但我们也永远要依赖这个“病毒星球”继续活下去。而一次次的事件说明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意识不到这个地球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不分主次高下,我们是共存、共享的关系。
我们和其他的生命,必将在未来“共享”更多的东西。但是要“共享”什么,我们其实可以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不去沉迷在“山珍海味”的炫耀性消费幻梦里。
我们可以选择更加尊重和敬畏大自然,以及其中的任何一种生物。
李海鹏在《怀抱》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会想,现在的三里屯,这个灯光晶莹、衣香鬓影的地方,总有一天会有牛羊吃草。这里将不再有酒、舞蹈和摇滚乐,也不再有豪华轿车和灯火,蟋蟀、树木和池塘又成了这里的主人。早霜送走了蜂雀,西风吹寒,秋雨潇潇,一片沉寂。
这不是诗,也不是超现实主义的狂想或者庄周文章,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只要放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里,事实便必然如此。繁华不是常态,也不常驻一地。人和事物总是相互吞纳、交流,没道理人类予取予夺永不失手。
或许这就是2020年的第一讲——没道理人类予取予夺,永不失手。
推荐阅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瘟疫与人》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血疫》
这是一本“人命关天”的书,普雷斯顿采访1967-1993年间大量埃博拉病毒亲历者,再现人类历史上病毒灾难来袭的真实场景。此书甫一出版,迅速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达61周之久,20多年来,《血疫》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售300多万册,已成为有关埃博拉病毒具影响力的非虚构经典之作。
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
《瘟疫年纪事》
小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这本小说很可能是基于笛福的叔叔,亨利·笛福当时所留下的记录。在这本书中,笛福不厌其烦地为达到效果逼真,巨细靡遗地描述具体的社区,街道,甚至是哪几间房屋发生瘟疫。此外,它提供了伤亡数字表,并讨论各种不同记载、轶事的可信度。本书往往被跟瘟疫当代的记载相比,尤其是塞缪尔·佩皮斯的日记。笛福的记述虽然是虚构的,但比起佩皮斯的第一人称叙事,更为详细和有系统。
《疾病的隐喻》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希望2020年的春天,能够早些来到。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亚马逊Kindle】在字里行间,一起涨姿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5x0528Bgx9BqZZIn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