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社群经济的商业逻辑?

2019-09-01   流量女皇

大家好,我是启点。

近两年我发现,在中国目前几乎没有人能够真正讲清楚社群究竟为何物!

更要命的是,社群至今都没有被赋予一个精确的定义,社群的本质也被人们理解得千差万别。

尤其离谱的是,很多人以为微信群就是社群,以为一群人通过网络聚在一起互动交流就是社群。

各种自以为是的误读,导致社群就像小孩子手中的玩具一般,被急迫地拿起,随意地摆弄,轻易地丢弃,以至于中国社群发展的现状是一团糨糊、乱象丛生。

到底什么是社群呢?

就社群来说,它是基于互联网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载体,它构建了许多新的社交关系和链接,而社群思维就是居于这种关系而产生的结果。

从实质上来说,社群思维就是圈子思维,以团体的思维模式来调动集体的智慧,最后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并且,社群思维也产生了新的团体链接关系,也就是用户思维。所以,不懂社群思维就很难进行高效快速的免费转播营销方式。

社群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信息交互、分享个人经验,以及获得归属感和存在感的社交网络平台。

虽然社群经济的发展如此火热,但如果你要运营自己的社群,或者你要通过社群来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财富,你真的是否搞清楚了社群商业背后存在的逻辑?

一、做“社群”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是大家认为社群可以解决流量问题;第二是社群可以给解决品牌问题、盈利;第三是社群内成员可以是做活动时候的活粉。

二、社群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传统模式代表了传统的买卖关系,而社群经济代表的是互联网模式,已经打通了买卖双方的界限。也就是说,在互联网尚未发展完善之时,大部分的商业交易本质上只是人与货之间的关系,而到了移动互联时代,尤其是微信的出现,更多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内容、用户和社交关系。原先的产品售卖只是产品方面的,到现在变成了用户运营

三、社群时代的信任感从哪里来?

任何的商业模式都要基于信任感之上,而信任主要来自三方面:情感、价值和内容。传统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社群弱关系。

传统社会的社群是建立情感基础上的,宗族、同乡、同学、同事或者商会,是比较松散的团体。

互联网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价值观基础上,通过社群交流生活、工作和社会的认识并形成具有一定凝聚力和生产力的团队,就是一帮人团结起来去占另一帮人的便宜,社群开始影响社会经济。

移动互联网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社群基础上的价值分享和利益共享。内容就是价值和利益;内容就是解决方案;内容就是产品和人之间的情感媒介。

大家因为情感、通过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团结在一起形成社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其实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商业模式,信任就是社群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愿意在手机上花时间看你的东西,这就已经产生价值了,很多自媒体依靠这种价值来产生盈利。

社群需要商业的手段进行转化,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下,这样的模式会越来越多。

从本质上讲,社群经济是经济本源的回归,是更好的满足人物质以及精神的双重需求,就如雷军的小米一样,让用户在产品设计上市之初就有参与感、有期待、有评价、有建议,从而再期待,再成长。

我认同著名财经作家,也是当今社群经济玩家吴晓波先生对社群的定义,他认为,要想玩转社群经济,就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提供有态度的内容,二是搞好圈层化互动(社群本身就是圈层),三是要在共享中获利!

大家有什么问题和感受可以私信我。我会一一回复,另外可以提供免费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