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的谋杀:妈妈,你还要我死多少次?每个父母都该反思

2019-07-24   BaBa很忙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每一个父母都爱孩子,在爱中我们也会犯各种错误,有些错误却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毒药”,变成了孩子终生的灾难。

而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就像有毒液的枷锁,封锁着孩子的自由,侵蚀着孩子的灵魂。

父母总是用各种方式,控制自己的孩子。但其实父母们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放不下来的心。

被控制下的孩子怎么做都是错: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不要碰那个,小心伤到!”

“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听我的,别自己瞎弄!”

“我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

“都说了不让你这样干!”

王小波曾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当人们发现无法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时,就开始把压力向他人转移。

作为强势方的父母面对弱势的孩子时,尤其会发生这种情况。

更糟糕的是,它往往是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进行的,比如“我是为了你好”、“都是因为你”。

有一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华语第一神剧”、“中国版《黑镜》”等各种响亮名号,看完让心颤良久。

内容都是由片中极端情境下一个个孩子的不同痛苦遭遇组成,在父母心中敲响了警钟。其中一个故事叫《妈妈的遥控器》。

男主小伟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学习的男孩,他和所有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叛逆、热血,谈恋爱,不服管教......

而他妈妈被迫离婚,纪培伟就成为被丈夫背叛的母亲人生唯一的希望,控制欲极强。

一个是青春叛逆少年,一个是望子成龙心切的虎妈,于是母子间的矛盾不断。

在小伟毕业后,计划是想跟小伙伴一起毕业旅行,但是妈妈一直不满意小伟的成绩,一直不肯答应,于是决定伪造成绩单骗妈妈签字。

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她勃然大怒,不仅直接否决了小伟的旅行计划,还劈头盖脸地抛出了直击灵魂的三连质问:“你为什么不替妈妈着想一点呢?为什么不争气一点呢?你觉得你可以考上大学么?”

当晚,母子俩的关系彻底闹僵,小伟觉得妈妈不通人情,妈妈则觉得儿子太不听话。

就在母子俩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发生了。这天明明该是星期四,但小伟到了学校之后大家都说是星期三。

一开始小伟以为是自己记错了,但慢慢地他发现事情实在邪门——今天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样,撞见同一个人,坐同一辆出租车,说同样的话、给妈妈上交同一张修改过分数的成绩单……

他一直在重复地过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礼拜三。

直到第四个星期三的晚上,妈妈终于发话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被卡在同一天。”

原来,吵架当晚,妈妈得到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时间。并且一遍一遍把时间倒回去让小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什么时候儿子想明白了,决定交出原本的成绩单了,她才会把他从“时间牢笼”里放出来。

手握遥控器的妈妈开始不断地“督促”儿子上进: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来。

片中的小伟也从此陷入痛苦的深渊。当他试图反抗妈妈扼杀他的天性时,换来的是更强势的压迫:“再说,就变成二十次。”

被妈妈疯狂控制的纪培伟,遇到了初恋小岚。

同样喜欢艺术的小岚,有着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开明,家风开放。

可小岚恰巧是纪妈妈最讨厌的那类女孩,纪妈妈又拿出遥控器逼儿子与小岚一刀两断。

哪怕纪培伟说“如果你按下那个键我会恨你”,纪妈妈还是将儿子这段感情“一键还原”。

纪培伟绝望地跑到小岚家门口,发现小岚已经不认识他了。

承受不了这样折磨的他,开始尝试自杀。却崩溃地发现他连自杀都不行,因为每一次死后妈妈都会按下“倒带键”,让他回到自杀前的那一天。

一次又一次,没有沟通,没有安慰,只有无感情地按键。重新复活继续努力。可以说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纪培伟累了,他问妈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妈妈淡定的说:死到你选择活下去为止。

当死亡也不能结束这一切时,他妥协了,渐渐产生了心理学中“习得性无助”行为,即面对反复的挫折和惩罚,感觉现实无望而听任摆布。

他确实更加听话了,妈妈说什么他做什么......最终,在遥控器的“帮助”下,他朝着妈妈的期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这是一个关于亲子关系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就在于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没有将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生命个体来对待。

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尾。小伟偷了妈妈的遥控器,并冲着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终于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它长什么样子,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负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名来源于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虽经你而生、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不少父母,却并不懂得这点,兀自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

心理学有一个狐狸法则

在狐狸的世界里,它们成年之后就必须离开父母,独立的养活自己,这就是自然法则。达尔文曾经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就必将被大自然所淘汰。

某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14名受访者发布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有受访者中占34.8%的人表示身边父母包办孩子个人事宜能持续到孩子上大学。调查还显示,受访者觉得父母过分掌控孩子个人生活所带来的负影响包含:孩子无主见(58.9%),孩子性格优柔寡断(55.5%),助长孩子懒惰和依赖性(51.0%)。”

前几年,杨元元自杀案轰动了全国。武汉大学毕业,在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专业就读研究生的杨元元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

导火索就是在于她的母亲,杨元元已经是研究生了,其母亲还要同女儿一起住校来照顾女儿的起居日常,后被学校拒绝,当晚杨元元自杀!!

通过搜集资料,我们发现:在控制性强的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约有7%到10%产生过自杀念头!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大量的案例证明:正是父母强烈的控制欲迫使孩子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甚至走上歧途。如果父母无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结果也会不好。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总会付诸东流。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何谓“界限感”?就是家庭之中没有一方想要过度控制另一方的所作所为。

一些极端的控制欲超强的父母,以“爱”为名,事无巨细地管控着孩子,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

在一些对孩子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在家长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毛病,对孩子来说却是莫大的伤害:

1、喜欢窥探孩子的隐私

常常不顾及孩子的隐私,肆意翻看孩子的日记、不经孩子允许翻动孩子书包……

2、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总是干预孩子的规划,忽略孩子的意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3、掌控孩子的时间

严格规定孩子的每一项时间安排,从吃饭得到睡觉,安排得一丝不苟。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忽略了他们也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自尊。

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安全感、价值感,对家长越来越疏远。

被父母控制的坏处

1.容易情绪化

被控制的孩子习惯一手包办的满足,稍不顺心就会发脾气,叛逆心理也越强,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的严管,竟下手将母亲砍死。

他们不会因为父母对他们过度的爱而健康成长,反而变得畸形。

2.丧失动手能力

魏永康从2岁起就被称为神童,13岁以高分考入香港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但是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因为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脱衣服,大冬天不知加衣服,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

离开了父母后,他连参加考试的时间都不记得,最终,中科院因魏永康不能适应研究生的学习而劝其退学。

孩子的动手能力欠缺,会导致孩子的大脑发育滞后,影响他们手和眼之间的协调,从而渐渐出现马虎等不良症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动手能力越强的孩子越聪明。

3.没有主见

被一手包办的孩子,什么事都要问妈妈,什么都是”我妈妈说“,这也是妈宝男的由来: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是对的,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的男人。

妈宝男,给人印象一般缺乏主见,没有自信,极度依赖母亲,当然妈宝女也是如此。

孩子成长需要空间

研究表面,孩童在六个月开始就有独立意识了,你的宝宝开始意识到他和你是各自独立的,家长要适当给予孩子自理的空间,以便未来有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认知去探索,像狐狸一样独立勇敢的生活。

一.学会放手

心理学有个鱼缸法则

在美国超大公司纽约的总部,办公室门口一个漂亮的鱼缸里,十几条热带鱼在快乐的游来游去,只是两年来它们并没有长大,一直停留在三寸长。

一次无意中鱼缸被打破了,这些小热带鱼们只有暂时到喷泉里去栖身。当两个月后新鱼缸被运来的时候,人们竟然惊奇的发现,它们竟然长到了一尺。

这就是鱼缸法则。当热带鱼的生活环境被限制之后,它们很难茁壮的成长;而当它们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时,才能长得更快,长的更好。

放手,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代替他。“

1、放手让孩子做家务

于孩子来说,生活中不仅只有分数,更是应该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这样即便在离开父母之后,依然能够活出精彩的人生。

2、放手让孩子选择

以孩子的意愿为主要出发点,只要不涉及到原则性错误,都应该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

3、放手让孩子探索

给予孩子去探索的权利,不要处处限制孩子的自由,用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他们,这样不行,那样危险。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有好奇心,反而让他们更危险。

二.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2.尊重孩子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3.鼓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人本性当中就有一种希望被别人肯定、希望被别人鼓励和赞美的一种心理。当你恰当的鼓励了孩子以后,他心里就会很有满足感并希望能得到更大的鼓励从而产生动力。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那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认为的完美,能等同于孩子眼中的完美吗?

就像《追风筝的人》中写的,“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孩子最终,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让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