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和棍棒教育疑点重重,父母如何取舍?试试“中立性态度”

2020-03-11   BaBa很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家长喜欢用棍棒教育,而有些家长却喜欢用一味赏识的教育方法来让孩子成长。但是否有父母考虑过这两种方法都具备一定的劣势呢。棍棒教育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而过度的赏识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自信。父母采取中立的态度才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的。

邻居家的孩子文文就是棍棒教育下的一个典型例子,文文爸爸的性格比较暴躁,对于孩子犯错误的行为,总会是以简单的责骂或者打骂来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原先那个活泼可爱的文文变得有些沉默寡言,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模样。

其实无论是棍棒教育还是赏识教育,这其中都带着家长的主观情绪,都是以批判的态度面对孩子,而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概念就是中立性态度,如果家长可以用更为客观的中立性态度面对孩子,相信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关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作为家长,我们常会以好坏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这样就会显得家长没有那么中立。在对孩子做出评价时是带着审判的意味的。而孩子也会因为我们的评价,努力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生长。虽然我们总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这样的观念并不准确。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因为在父母年轻的时候,他是有能力脱离孩子的,但是孩子没有劳动能力。对于孩子来讲,他们能依赖的只有父母,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孩子离不开父母,但父母可以选择离开孩子,所以孩子对于父母的爱才是无私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某些否定自己的举动,而陷入怀疑的心理怪圈当中或者是因为家长的赞扬而变得过于自我,这是孩子的本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而父母的不经意的眼神都包含着一个成年人固有的思维和既定的标准,这些不成文的标准会准确无误的传导到孩子那里,如果父母批评了孩子,那么孩子的认知顺序是我惹父母生气了,其次才是我做错了,再接着就会引发我是不好的这么一个结论。而家长对孩子施行棍棒教育的方式,只不过将这种眼神转化为更为明显的责骂或者打骂的方式,同样会让孩子不能充分地认可自我。

但棍棒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赏识教育也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会让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有些父母总是对积极这一层面理解得过于浅薄。为了让孩子不要那么自卑,就可能会通过夸赞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但其实夸赞本身大有门道,夸什么,不夸什么,这里面是有学问的。而夸赞的分寸把握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很多家长总是习惯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要么过于挑剔,要么过度夸赞,这样做反而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反作用,让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无法直面失败。

所以我们必须要拿捏好赏识的尺度把握。凡事都应该被掌握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一点在赏识孩子方面同样适用。过分赏识会令孩子的逆商偏低,虽然每个人都需要被人认可,但被夸赞太多的孩子往往会容易出现不能接受失败的现象。很多家长认为这可能是孩子的自尊心在作祟,而这却是孩子过分在意成绩、结果等外在奖励的表现,需要引起家长警惕。

过分赏识还会导致孩子的创造力下降。当孩子被外界的认可所捆绑时,就会下意识地想要呵护自己的果实,只会选择去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以便于自己获得夸赞。但却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说,赏识教育或者棍棒教育都不能算作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那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中立性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又该如何找回呢?

第一、价值中立,保持好奇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会被慢慢地消磨。但若是家长过于依赖于自己的习惯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时,往往就会忽视对孩子保持好奇的态度。

每个人的生物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行为也一直在发生变化,而作为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优越感,尝试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以充满好奇心的眼光看待孩子。

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让我们很不能理解的事情,如果我们可以不先去依照我们的想法去下结论,而是继续观察或者和孩子进行友好沟通,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很多时候当父母这样子做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有太多地方误解了孩子的善意。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和我们以为的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出发点同样也是值得我们认可的。

好奇心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就是童心,如果家长可以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过早的定性。这就会减少伤害孩子的频率。


第二、创造抱持性养育环境

抱持这个概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是指母亲能满足婴儿早期的各种生理需要。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予以充分的肯定,如果孩子实在不能解决的时候才会上手帮忙。

而抱持性的养育环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圆满完成任务的时候鼓励你,在你受挫的时候支持你,在你想要表达的时候包容你。而这三点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很放松,可以真正的做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在抱持性环境中,他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从容。给孩子创造一个能够体验愉悦感的环境,能够让孩子体会来自父母的包容,同时也能够在受到挫折时,可以得到别人的支持。


之所以亲子关系会出现裂痕,很有时候是因为亲子双方都不能理解对方,总是想当然地揣测与定性对方的行为,这种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只有真正放下所谓的批判准则,以中立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让父母更好地体会到孩子的内心想法,从而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稳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