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当你在他旁边盯着他的时候,他就会特别乖,一旦他离开了你的视线范围内,就会特别的放飞自我?其实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这样,想象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不在班级时,恨不得把教室都拆了,而当老师回到班级的那一刻,就会瞬间安静的像小绵羊一样。
孩子的监护者无疑都希望孩子在没有人监督时,也能够自觉的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而这其中则需要孩子能够养成自律性,一个人只有自律,才能够更好的约束自我。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过:“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1、自律的人会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并且会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去执行它。正是因为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们也不会去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
2、自律的人拥有矢志不渝的精神,他们为自己制定下目标后,就会严格的去执行,这中间的过程,往往都是异常乏味煎熬的,更是需要为之付出大量的精力,而想要坚持下去,就需要具备矢志不渝的这种精神。
3、自律的人更会去遵守规则,通往山顶的路只有一条,也只有走在这条路上最终才会登顶,其他的路可能都是悬崖峭壁。这条通往山顶的路就是规则,自律的人懂得让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且勇往直前。
玩儿,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本就没有定性,想让他们天生自律,更是不可能,所以孩子的自律,也是需要家长从小对他们进行培养的。
1、让孩子从微习惯开始,逐步养成自律
微习惯是什么?它是指把难度较大的目标,换成难度较小,要比较容易完成的目标。例如减肥这件事,一个体重200斤的人,让他一次做100个俯卧撑这几乎不能完成,而如果改成每天做5个呢?
是不是就要容易的多,也更有动力去完成?把目标变小,带来的好处除了会比较容易完成外,对孩子来讲,每天完成一个目标,也会让他感觉到自豪,更会增加他以后坚持下去的动力。
2、父母要起到给孩子做榜样的作用
董卿说: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
孩子平时接触到最多的就是父母,而通过对父母所做出的行为,他们也会去进行模仿、学习。
如果作为父母,平时都不知道要自律的话,那么他们该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呢?如果父母让孩子少看电视多读书,父母却在一旁看电视刷手机,这样是给孩子做玩手机的榜样吗?
相反,如果父母懂得自律,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示范,并且陪孩子一起去完成他们自身习惯的养成,当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时,会把这种生活看作是理所当然,并且会通过对父母的学习和模仿,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3、激发孩子自身的驱动力,学会让孩子把被动转换为主动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说:“好孩子是已经唤醒内心的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
激发孩子自身的驱动力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是我应该做的,”而不是让他觉得“这件事是妈妈让我做的”,要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够更好的去养成自律的习惯。
家长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支持和鼓励,在他们得到父母的认可后,才会更加自愿的去做这件事。
哲学家康德说过: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孩子在三岁前,主要培养亲自关系,而在3-7岁,却是他们自控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也一定要抓住这一黄金时期。
此外,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自律性的同时,也要让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陪同孩子一起成长,给孩子做出榜样。在孩子达成了某个目标后,即便是再小的目标,也需要得到父母对他们进行鼓励。
只有当孩子学会自律后,他才能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孩子省心,也正是因为孩子有自律性,也只有拥有自律的孩子,才能够爬得更高看得更远。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