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记者 张亚雄)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9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应对疫情影响,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有关部门负责人回答了媒体提问。
图为发布会主席台。中国网 杨佳 摄
国家卫健委:部分邻国确诊病例数增长较快 输入我国数量明显增加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近日,我国部分邻国确诊病例数增长较快,输入我国数量明显增加,要严格入境人员检测、隔离等措施,做好排查诊治,最大限度减少关联本地病例。
同时,4月1日以来,有17个省份报告了本土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80例。要按照规范要求加强发现、报告、管理工作,做到精准防控。
2020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有望超越美国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介绍,目前,我国全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6亿辆,千人汽车保有量从原来的不到10辆快速增长到180多辆,达到全球平均水平。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王斌表示,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1年稳居世界首位,2020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将有望超越美国。受多种因素影响,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后,我国汽车产业逐渐进入阶段性调整的平台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汽车销售会持续走低,我国汽车消费尚未达到发展的“天花板”。未来十年,我国汽车消费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将延长两年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孙光奇表示,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今年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两项优惠政策延长两年。
孙光奇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冲击较大,1至2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63.8%和59.5%。延长优惠支持政策,有助于拉动汽车市场消费,对冲疫情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加快复工复产。
尚未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地区适当延后
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副司长吴险峰介绍,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从排放标准实施方面看,主要影响了新车的零部件供应、新车产品认证和库存车的销售,对国六排放标准影响最大的就是颗粒物数量排放控制环节。
吴险峰表示,生态环境部考虑在全国尚未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地区适当延后实施,具体讲就是适当延长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过渡期,适当延长国五库存车的销售期。政策出台后,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
北京等地未开启限行措施,是否对环保形成压力?
吴险峰介绍,受春节假期和疫情双重影响,今年2月中上旬,全国交通流量大幅度下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公路货运下降77%,客运下降39%,使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0%左右。数据显示,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大概下降30%左右。
2月下旬开始,随着复工复产,交通流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恢复,对空气污染治理形成挑战。生态环境部将引导更多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转变;同时强化监管,不断提高车用油品质量,确保老百姓加到合格的油;此外,稳步推进新车排放标准的实施,进一步淘汰高排放老旧车辆。
他表示,2013年以来,2700多万辆黄标车和老旧高排放车辆已被淘汰。今年有关部门还将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100万辆柴油货车的淘汰工作,虽然只占所在7个省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2%,但淘汰后能够减排机动车氮氧化物30%以上、颗粒物50%以上,效果显著,全国其他地区也会持续推进。
5月1日起,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减按销售额的0.5%增收增值税
孙光奇表示,从今年5月1日到2023年底,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减按销售额的0.5%增收增值税。按照这一规定,二手车经销企业税收降幅会达到75%。
去年新能源汽车充电量约80亿度 预计今年将新增公共桩20万个
孙光奇表示,到2019年底我国充电设施(即充电桩)数量达到120多万个。但充电设施仍然是短板,车多桩少现象依然存在(截至2019年底新能源车保有量380多万)。
蔡荣华介绍,122万个充电桩中,公共桩有52万个,私人桩有70万个。目前充电设施已经覆盖了全国404个城市,并且形成了“十纵十横两环”的充电网络,基本满足了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私人出行等领域的充电需要。去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大体上是在80亿度。
蔡荣华表示,目前部分充电设施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从行业协会摸底调查的情况来看,预计今年全年能够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新增公共桩大概在20万个左右,新增私人桩大概能超过40万个,公共充电站达到4.8万座。
相关报道:
来源: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
商务部的统计显示,受疫情影响,今年1-2月份汽车销售量下滑了42%。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从2018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汽车已经连续两年下降。而汽车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为32万亿,汽车制造业就占了2万多亿。近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在4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对于如何提振汽车消费,有一种汽车被反复提及,这就是“新能源汽车”。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被寄予厚望?
我国正在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门类,国家相关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现代科技水平支撑起的高性能、低排放、节能型的汽车才能释放更多的市场潜力。
那么,今天的发布会透露了哪些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利好消息呢?
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延长2年
据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超过了120万辆,占全球销量50%以上,并连续五年产销量世界第一位。之所以增长如此之快,得益于中央财政从2009年起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给予补贴,从2014年9月1日开始免征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购置税。
不过,这两项政策原计划今年年底到期。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今年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两项优惠政策延长两年。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孙光奇向我们解释了为何延期的原因。他说,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早,开局好,发展快,但当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主要表现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还比较高,难以与传统燃油车竞争,需要继续给予支持,巩固和扩大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看,电动化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欧美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都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延续对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政策支持,保持产业良好发展势头。
受疫情影响,今年1-2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了63.8%和59.5%,延长优惠支持政策,有助于拉动汽车市场消费,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加快复工复产。
车多桩少,如何补短板
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发动起来离不开充电设施,这也是很多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最担心的问题。
正如孙光奇所言,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车多桩少(截至2019年底新能源车保有量380多万)。
为了建好更多充电设施,中央财政从2014年起对地方开展充电设施建设给予奖励性补助,已经安排奖励资金45亿元,由地方统筹使用。
不仅如此,对充电设备的支持政策,逐步调整为中央财政支持购置,地方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地方原来支持购置方面的资金转为用于支持充电设施的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
通过几年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充电设施网络。到去年底,全国的充电桩总数已经达到122万个,其中公共桩有52万个,私人桩70万个。充电设施覆盖全国404个城市,形成了“十纵十横两环”的充电网络,基本满足了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私人出行等领域的充电需要。去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大体上是在80亿度。
孙光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研究优化充电设施建设的奖补政策,进一步调动地方积极性,尽快改变车多桩少的局面,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未来的充电桩长什么样
要想满足日益庞大的新能源汽车的电力供应,需要用科技创新的思路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的运营规模。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说,多车一桩、换电模式、数字化服务都是未来不同环境下充电桩所具备的能力。
在居民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充电桩能支持多车一桩,临近车位还能够共享充电,解决居民区里建桩比较难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城市和乡村,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网络将适应各种需要,并开展换电模式运用示范。
新型充电技术研发将加速,提高充电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帮助更多新能源汽车上路。
据了解,不少充电设施建设项目已经陆续开工建设了。从行业协会摸底调查的情况来看,预计今年全年能够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新增公共桩大概在20万个左右,新增私人桩大概能超过40万个,公共充电站达到4.8万座。
鹏城政事 | 深圳市委书记重磅解读!2020深圳发展的方向和重心定了!
深圳宣布“新基建”!将全面掀起开发建设热潮!超万亿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来了
鹏城政事 | 重磅!深圳宣布在深莞边界开建两所大学!190平方公里科学城将彻底打通!
人口1000万的深圳用黑科技抗疫成功:这就是中国城市未来的样子!
中央最高指示:内部讲话全文首次公布!深圳最新部署来了!超级工程将全面复工
深圳“悬赏”新冠肺炎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可获亿元级奖励!
《光明日报》头版:超大城市应急治理的“深圳探索”
鹏城政事 | 深圳宣布紧急立法!22条,事关超1200万人、200多万企业的重大决定来了
重磅!广东就疫情防控作出特别决定
2020深圳55个机会来了!
一图读懂 |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鹏城政事 | 激动!深圳一天内启动3个重大项目!全球领先、国际顶尖的医疗中心来了!
深圳,好在哪里?
鹏城政事 | 深圳再引进一所大学!超5万校友已到,与深圳2.1万亿产业发展高度契合!
市委书记化身“招商专员”!深圳全球招商,这些产业将再次爆发
新华社:大破大立,深圳强攻科研体制“市场化”改革(系列一)
新华社:开创科研管理新范式,裂变创新驱动强能量(系列二)
新华社:欢迎奇思妙想,深圳打造颠覆性技术策源地(系列三)
新华社:扶上马送一程,深圳让新经济跑出加速度(系列四)
新华社:深圳打造创新母体,向“全球智慧孵化器”奋进(系列五)
新华社:深圳打造“高颜值”城市,环境也是生产力(系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