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斐:一场发布就是一篇宣言

2020-01-21     最高人民法院

新闻发布专家评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召开27场新闻发布会、参与国新办专题发布会2场。

一年29场新闻发布会,每一场都是令人振奋的重磅官宣,发出新时代的法治强音。

过往可忆,未来可期。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隆重推出“新闻发布厅纪事2019”专题策划,讲述2019年新闻发布厅里的那些事儿。一年过去了,传媒专家们对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工作又是怎么评价的呢?TNT模式、NNN模式、“1+N”的联动传播模型了解一下?一起听听他们是怎么说吧!

这位专家是

蔡 斐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法治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点评

一场发布就是一篇宣言

首进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和记者会、2国新办发布会、27最高法新闻发布会、100多家媒体参与报道、数十亿的点击量……这是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交出的一份答卷。

答卷上的数据,既是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工作议题设置准、引导能力强、传播效果好的积极体现,也是近年来人民法院系统推进司法公开、呼应时代热点、彰显司法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是做到了主要工作与新闻发布相结合。

2019年,人民法院的主要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助力“一带一路”、保护知识产权、优化营商环境、打击恶意欠薪犯罪、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解决执行难问题、互联网司法等一系列重点难点,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为此,人民法院一方面敢于担当,找准法院工作的结合点,科学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另一方面积极作为,把握新闻发布的切入点,针对性地介绍了解决问题的成绩和经验。

比如2019年3月1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专题记者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重点介绍了“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媒体迅速发文,报道三年来装到当事人口袋里的执行案款达4.4万亿元,用数字来说明工作成效。

2019年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专题记者会。

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栏目、北京青年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也关注到刘贵祥介绍的人民法院下一步工作部署和考虑,尤其是《强制执行法》的立法情况。两方面结合,既展示了人民法院负责任的正面形象,也明确了人民法院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新闻发布不仅“活”起来,有了数字的支撑,而且“动”起来,还有对未来的期待。

二是做到了制度宣介与以案释法相结合。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有两大方面,一是制度建设,二是典型案例。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效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改革探索,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两个司法解释、《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典型案例是法律统一适用、法官公正司法、法治宣传教育的“活教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可以用“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来概括,如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十大优秀案例、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涉“一带一路”建设专题指导性案例、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2019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十大优秀案例。

2019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个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将制度宣介与以案释法结合起来,可以将公平正义的理念体现在司法制度建设主线上,展示人民法院各项改革举措与主要工作的有机衔接、融会贯通,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还可以将法治信仰的生成融入到典型案例示范教育中,引导一线办案法官在立案、审理、裁判、执行各个环节严格依法办案,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典型案例发挥司法规范、指导、评价、引领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

三是做到了实时直播与突出亮点相结合。

互联网传播技术带来的优势,让新闻发布从TNT模式(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转变为NNN模式(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这给人民法院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自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综观最高人民法院近30场新闻发布会,基本上都做到了实时直播,丝毫没有回避工作的难点,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丰富的元素,拉近媒体与法院、人民群众与新闻发布之间的紧密联系。值得表扬的是,在新闻发布实时直播的“线性叙事”过程中,亮点丝毫没有被掩盖。

比如2019年9月3日举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闻发布会,亮点频出:一是时机准,发布会选择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开学前后,社会关注度较高;二是人员全,发布会邀请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方面的同志共同参加,体现了打击考试作弊的齐心合力;三是焦点多,发布会对《解释》 中的“作弊器材”“情节严重”“职业禁止”“严惩规定”等群众关注焦点作出解读,释放出清晰可辨的治理讯号;四是配套足,围绕《解释》同时发布6个典型案例,把“法院想说的”“媒体想写的”与“受众想知的”结合起来。

201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6个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

四是做到了专业解读与联动媒体相结合。

新闻发布会是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有效联动。“术业有专攻”,专业解读是组织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为了保证传播质量,最高人民法院尽可能安排专业人士参加新闻发布会,如2019年5月15日出席《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2018)》新闻发布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人林广海,2019年6月11日出席《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新闻发布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等,2019年12月19日出席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办主任刘竹梅等。这些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一线负责人的解读,从源头确保了新闻发布会的深刻与权威;联动媒体是新闻发布从“剧场”走向“广场”的重要步骤。

为了扩大传播影响,新闻发布会采取提前发布采访邀请、梳理分析问题清单、精心准备释疑解惑、协调媒体重点推送等措施,构建起“1+N”的联动传播模型,正是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最高人民法院网、中国法院网……等“N”家新闻媒体的长期良性互动,共同传播法治好声音,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了不断提升,也更加有力地拓展了新时期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使司法公开不断迈向新的领域,让司法更加贴近群众。

一场新闻发布会,就是一篇工作宣言。仔细梳理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工作,这种感受尤为深刻。新闻发布会,只是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对话体系,宣示的却是人民法院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坚持司法为民,坚持服务大局的谋划部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应当高度重视,大家共同来做。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蔡斐 | 编辑:冼小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n4vyW8B3uTiws8KBW7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