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可“云”! “战疫”期间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大展身手”

2020-04-15     最高人民法院

网上立案24小时“不打烊”、上海金融法院所有开庭案件全部线上审理、浙江衢州中院通过移动微法院平台,仅用2小时在线化解一起国际贸易纠纷、福州市鼓楼区法院针对企业复工复产期间可能遇到涉法涉诉问题开通法律服务在线咨询,让司法服务覆盖到疫情防控最前沿……

面对疫情期间人员“隔离”、场所“封闭”等特殊形势, 全国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的部署要求,依托统一在线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等在线诉讼平台,巩固和发展“在线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远程开庭”“云端执行”等审判执行模式,推动诉讼环节网上运行,确保审判执行工作有序开展,全力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提供司法服务,这正是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法院人的工作常态。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人民法院是如何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经受住“战疫”考验的吧。

全流程在线诉讼服务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法院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完善流程机制、优化平台系统,打造从起诉立案到宣判执行的在线诉讼工作闭环,提供全方位在线司法服务。

(一)在线立案

人民法院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暂时关闭线下诉讼服务中心后,发展完善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服务等便民机制,引导当事人网上立案咨询,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2月3日至3月31日,全国法院共立案291.8万件,其中网上立案70.6万件,占比24.2%。

图为甘肃省康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利用“中国移动微法院”平台,为一当事人办理了跨域立案。图片来源:康县法院

——湖北、湖南、四川等多地法院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法院自媒体、显示屏滚动宣传等途径发布在线司法服务指引、操作指南图解和讲解视频,引导当事人通过在线平台完成诉讼事项。

——安徽高院特事特办,通过官网公布了全省三级法院518名网上立案负责人联系方式,方便群众“点对点”咨询解决问题。

——福建厦门、福州、平潭等多地法院开展“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指尖普法”,以视频形式演示在线诉讼平台操作方法,承担起在线诉讼“指导教师”职能,在立案后分别致电当事人或组建微信群,逐步详细讲解操作方法,确保诉讼活动顺畅有序。

——青海法院制定当事人和法官“分类版”、汉藏文“双语版”在线立案教程,在线发布宣传指引、应用案例等工作简讯300余篇。

(二)在线庭审

针对疫情期间当事人、代理人因隔离无法出庭的实际困难,全国法院进一步强化探索在线庭审实践,优化诉讼服务网、中国移动微法院平台建设,优化视频音频即时同步传递、同步录音录像、在线签名等技术保障,全力保障特殊时期线上开庭需求。2月3日至3月31日,全国法院共开庭68.6万件,其中网上开庭15万件,占比21.9%,网上开庭数同比增幅达453.3%。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第五巡回法庭、第六巡回法庭依托“移动微法院”组织分处数地的当事人和代理人召开庭前会议、开庭审理、组织在线签署笔录等文书材料,为全国法院作出表率示范。

图为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与远在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案件代理人视频连线,就案件相关问题进行询问。赵可心 摄

——上海法院积极推广庭审在线完成,院庭长带头在线开庭,在实现网上质证辩论、提交证据材料、笔录签名等诉讼活动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截至2月中旬,全市法院完成网上开庭505件,其中上海金融法院所有开庭案件全部线上审理,在线庭审率达到100%。

——浙江衢州中院通过移动微法院平台,在线审理了一起丹麦某食品公司诉国内某企业的“跨国”买卖合同纠纷案,并在线促成双方签署调解协议,仅用2小时在线化解了国际贸易纠纷。

——各地法院结合疫情期间矛盾纠纷特点,依托远程视频提讯系统、在线庭审系统,实现“隔空讯问”“多方连线庭审”,及时依法严惩依法故意隐瞒感染症状拒不配合防控措施危害公共安全、暴力伤害医护人员及防控工作人员、防疫物资诈骗、制售假劣药品器械等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在线调解

疫情期间,各地法院将在线调解作为强化“诉源治理”的有效有段,通过在线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化解大量矛盾纠纷,有效缓解了特殊时期审判压力。2月3日至3月31日,全国法院共调解66万件,其中网上调解30.2万件,占比45.8%;去年同期网上调解15.9万件,今年较去年网上调解增幅89.1%。

图为2月6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杜春龙法官团队通过网络调解系统成功化解了一起追偿权纠纷案件。图片来源:北京昌平法院

——天津法院协调140余家民间调解组织入驻在线调解平台,汇聚342名专业调解人员,疫情期间在线调解成功率达91.67%。

——广东法院会同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涉疫情纠纷联动调解工作力度,依托在线调解平台、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商事调解APP等网络平台,汇聚特邀调解员、专家调解员、港澳台调解员等多元调解力量,综合运用视频、微信等在线渠道开展“一站式”调解。截至2月中旬,共办理在线调解案件6929件。

——四川成都中院根据疫情期间群众诉求和建议,不断优化“和合智解”在线调解服务平台,与成都市公共服务平台“天府市民云”实现有效对接,努力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一体多元、集约普惠、符合疫情防控需要的在线调解服务。

(四)在线执行

各地法院积极开展网上听证、线上和解、终本约谈、线上财产调查、申请执行人线上领款等工作,运用“总对总、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会同房管、银行、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线上执行力度,努力形成在线执行工作闭环。

——北京四中院应用在线执行系统,第一时间解封列入中关村“首批抗击疫情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清单”企业账户,保障防疫物资复工复产。

——上海法院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完成网上冻结财产6.23亿元、扣划1.08亿元,基本实现疫情期间执行工作照常运转。

制度建设推动在线诉讼程序机制转型升级

疫情发生后,人民法院一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力度,积极推广适用在线诉讼模式,主动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另一方注重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完善在线诉讼流程,规范在线诉讼行为,确保在线诉讼于法有据、有规可依、符合规律。

——最高人民法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印发《关于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系统部署在线诉讼推广应用,明确了严守正当程序、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价值导向,就身份认证、网上立案、在线庭审、材料提交、电子送达等诉讼环节作出明确指引和规范。

——各地法院结合工作实际及疫情期间诉讼特点,制定发布通知通告、诉讼指南、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指引性文件140余件,在确保规范有序的基础上,推动在线诉讼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北京法院研究制定疫情期间网上庭审的流程规范,就身份认证、庭前准备、开庭、证人出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网上庭审流程作出规范指导。

——上海高院从疫情发生之初即密切关注研判防控形势,坚持积极推广、严格规范同步发力,第一时间制定发布规范在线庭审通知,会同市司法局、市律协等优化工作流程、加大协同力度、共同推动工作模式转型升级。

——山东高院会同山东省司法厅、山东省律师协会联合下发通知,对疫情防控期间全面推行网上诉讼服务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提出明确要求,严格规范互联网司法应用。

——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全流程”在线审理优势,进一步发展完善异步审理、智慧执行、在线示范性庭审等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审判执行工作的影响,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精准的网上司法服务。在此基础上,三家互联网法院利用政策、平台、技术、经验等方面优势,发挥互联网司法实践标杆效应,积极为兄弟法院提供在线诉讼技术、平台、管理支持,为构建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在线诉讼机制贡献了力量。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柳杰丨编辑:王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enne3EBiuFnsJQVOM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