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规定物品摆放位置,不是孩子多管闲事,可能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2019-07-21   嗯哼妈妈

文|嗯哼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那天,琪琪妈骑电车带3岁的琪琪去新华书店看书,结果女儿琪琪一下就记住了去新华书店的路。当第二次去的时候,琪琪就非要让妈妈走上次的路,就连电车也要放在上次停车场的那个位置,车把也要和上次一样,否则她就哭闹。

有时候,带琪琪出去吃饭或办事,停车也要像旁边的车那样,要是不一样,琪琪就会说:“妈妈,把车转过来,和旁边的要一样。”

孩子这是怎么了?其实这就是说明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就是物品必须“归位”,孩子喜欢将所有的物品都“归位”。如果不把物品归位,孩子就会非常焦虑不安,甚至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让父母去把它们“归位”。

那什么又是秩序敏感期呢?又有哪些表现呢?

所谓秩序敏感期,就是指孩子对于环境中定向位置以及活动的安排次序非常敏感,一旦这种秩序遭到破坏,他就会极度不安,就会焦虑,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01.给物品找“主人”

在孩子0-4岁的时候,是非常喜欢给物品找主人的,不允许别人用不是他的东西。

比如,妈妈经常打的雨伞会被孩子认为“妈妈的雨伞”,爸爸经常用的电脑会被孩子认为“爸爸的电脑”,爷爷经常做的椅子会被孩子认为“爷爷的椅子”等,孩子不允许别人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例如,爸爸不能用“妈妈的雨伞”,妈妈不能坐“爷爷的椅子”。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现,父母千万不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要注意保护,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02.帮物品“归位”

在孩子0-4岁的时候,非常乐于帮助所有的物品进行“归位”,否则孩子就会焦虑不安、哭闹。

比如,当他看到爸爸的衣服随手扔到了沙发上,就会要求爸爸挂到平时挂的位置上;

看到鞋架上的鞋子歪歪扭扭时,他就会把他们摆正,甚至有些时候会半夜起床看看鞋架上鞋子是否摆正等。

如果他不把东西“归位”,内心就会非常焦虑,甚至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让父母去把他们“归位”。

​虽然孩子这种秩序敏感期的行为很是让家长头疼,但是也是有好的一面的。

秩序敏感期的有利之处
笑笑已经4岁了,她的秩序感就是非常好。他每次进家门之后,总是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然后换上自己的小拖鞋,再把刚刚脱下的小鞋子整整齐齐的在架子上摆放好,根本就不需要妈妈提醒。
而且每次自己吃完饭之后,都会主动把自己的椅子归位,如果发现爸爸或者妈妈的椅子没归位,自己就会去帮忙。

这样过一段时间,当孩子对“归位”不再敏感的时候,他已经养成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孩子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父母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去教育孩子。

让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利器

01.利用孩子给物品找“主人”心理,培养孩子好习惯

一天,3岁多的彩彩不小心把鞋子给弄湿了,于是奶奶就把刚刚买的那双新鞋子拿出来,想给彩彩穿上。可是彩彩却死活不愿意的大叫:“不穿!不穿!我不穿!”
奶奶很郁闷的问:“为什么不穿呀!”彩彩说:“这个不是我的鞋子,我不穿。”奶奶说:“这是妈妈给你买的新鞋子,是你的鞋子!”可是彩彩依然不肯穿。

这个就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给物品找“主人”的现象,这个时候父母就不用和孩子对着来了,那样只会破坏孩子内在的秩序感,父母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好好教育孩子一番。比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乱拿、乱用。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讲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每到周五是孩子的分享日,当孩子把分享物收集到一起之后,大家就开始睡午觉了,大家都醒来了就可以开始分享,可是一个孩子菁菁提前醒来了,只见她伸手就要拿一个棒棒糖,老师立马提醒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拿的喔!”然后菁菁就把小手收了回来。
这时,老师看到分享物的旁边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于是就拿了起来,菁菁立马提醒老师:“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老师就笑着把书放了回去。

其实,作为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这个秩序敏感期,培养他的好习惯,帮助他去强化这样的观念,使他成为孩子的正确认知,从而促使孩子养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能用”的好习惯。​

02.利用孩子给物品“归位”心理,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当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之后,就会变得非常“执拗”,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执拗”。父母应该学会去认同并理解孩子这种观念,认真去审视它。

比如,孩子会主动去把全家鞋子都按照顺序摆整齐,孩子会把家人的餐具摆正,吃完饭会把椅子复位等。

其实孩子在无形之间做了很多事情,如果孩子不去做的话,那这些就都是父母要去做的事情。

所以父母要好好利用孩子给物品“归位”心理,去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当孩子做了这些好事的时候,父母要鼓励他们,表扬孩子,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这样长时间孩子坚持下来,就算这个敏感期已经过去,他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

可见,秩序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品质,并且体现在生活各个方面,就会成为素质。当这些成为自然之后,就会形成孩子良好的人格。

童年是成就孩子基本素质和人格的关键时期,既然如此,我们父母何不去好好利用这个秩序敏感期,去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今日互动:你的孩子也会对物品的摆放位置非常执着吗?欢迎评论分享。

————————

学无止境,育儿知识更是需要我们用心,细心的去专研的一门学问。嗯哼妈妈在这里随时聆听并解决各位家长的问题。

关注【嗯哼妈妈】,细心聆听父母心声,刻苦专研育儿方式,让每一个育儿难题都不再是难题。欢迎咨询,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