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传播正能量和优秀家庭教育的博远老师。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存在语言暴力,导致孩子出现许多问题,然而部分父母还振振有词的说:我这是为了你好!
不少父母忽略了,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对孩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语言这种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曾记得看过湖南卫视一档节目,孩子当着所有嘉宾和亲戚朋友的面讲到: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妈妈。
她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
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女儿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
你满目狰狞,让孩子懦弱自卑
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满嘴是爱,却表现得满目狰狞。
我们来盘点一下父母的常用语:
“你怎么这么笨?”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要发泄。
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对孩子说太多好话,要是说几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来社会还怎么生活?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还没等开口认错,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一个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刚刚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还没来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悦,就开始被嫌弃:“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严重伤害。但仍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哗众取宠罢了。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你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所以,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你肆无忌惮 的语言,会葬送孩子的一生
除了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那么就是孩子会以暴制暴来回馈这个社会,这个是令人可怕的!
正确的沟通,都是非暴力的
很多时候,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远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得多。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的时候,孩子必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生活。
1、观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他细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2、感受
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3、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会有三种反应选择。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
第一种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
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
第三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
父母不要总是意气用事,多通过沟通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4、提出具体的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和父母有着多年生活经验的差距。
很多在父母看来很容易事情,对孩子来说却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当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就会发现,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春风化雨的教导,也同样能使他茁壮成长。
我是博远老师,我愿意每天和您分享,每天分享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喜欢可以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