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好好说话,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每到周末我都去大哥那,因为我的家庭是每个周的周六家庭聚会,延续很多年了,周末到大哥家正赶上还在实习的侄女为了给大哥一个惊喜,买了一盒燕窝,虽然工资不多,但还是用省下来的钱买了!
大家都夸侄女孝顺,不料大哥却劈头指责:“你倒是挣了多少钱啊?还买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本事没学到,花样倒学了不少。就不能省着点,让我和你妈少为你操点心吗?”
原本笑容满面的侄女低下了头,委屈地走进了房间。
而我却看到大哥正喜滋滋地拿着精美的燕窝来回翻看,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
大哥不是不喜欢,也不是不感激女儿的心意,不过是用错了表达方式,本能地诉诸于讽刺和打击。
这就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做法,他们几乎不会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却是打击、挖苦和讽刺。
这样的父母在中国有很多,他们不是不想为孩子好,只是错以为说点让孩子大受刺激的话,就可以让孩子变得上进。
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
你看谁家的谁谁谁多懂事,你有人家一半能干我就烧高香了!就你还想干XX,算了吧!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这种教育方法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打击式教育”。
很多孩子因此受到摧残。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尚处于不断寻找自我认同的心理未成熟阶段,很容易因为这样的打击变得不自信或自卑,最后不愿与人沟通,甚至疏远父母。
伤痕是看得见的,而责骂带来的伤口则是无形的。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但需要学习。
好好说话,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懂得好好说话的夫妻,幸福感也更强。
那些不幸福的家庭,日复一日地争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妻子生病时,丈夫明明很关心妻子,嘴上却一定要不依不饶:“发烧了吧?该!谁让你穿这么点衣服出去瞎浪?降温了你不知道?”
妻子本来只是想提醒丈夫外面下雨了,要尽快收衣服,拿起电话却变成了:“你在干嘛?外面下雨都不知道?真不想事!”
许多夫妻在一起时间久了,耐心被消磨,对另一半即使是出于好意,说话时也不顾忌对方的感受。话到嘴边就变成了指责和抱怨,久而久之,家庭生活便出现危机和裂缝。
一部电影里中有句话说:恋爱时,他们有说不完的话;结婚后,他们有吵不完的架。
不好好说话,是扼杀亲密关系的“元凶”。夫妻之间的隔阂、争吵、冷战,大多都是“不会好好说话”造成的。
但是,婚姻中的双方都应该明白,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论是非之地,更不是用语言磨成利刃去戳对方心窝的战场。
婚姻没有“胜负”,感情没有“是非”,对身边陪伴最久、相爱最久、一起生活得最久的另一半发脾气,是最愚蠢的行为。
古语有言: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那些无心或有意的伤人话语,实际上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语言暴力。
要转变这种沟通方式,就应该学会用爱和宽容去聆听彼此的需要,而不是被一时的情绪所操控。
其实,我们之所以常常不能好好对身边的亲人说话,大概就是因为大家在一起很久了,早已习惯了互相拥有的生活,从未设想过会失去,火气上来了就出口伤人。
而实际上,时间走一天,父母在这世上活着的时间就少一天。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或许能对父母多一些耐心和宽容,少一些抱怨和冷漠。
幸福的家庭需要一颗爱与感恩的心去维护。
所谓的孝顺,就是对父母好好说话。
我们常说,说话是门艺术,话要好好说。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地方。
我们总是把最好的态度留给陌生人,把最坏的态度留给身边亲近的人。
在这七八个人当中,父母、伴侣、孩子就占了一半。
要想过得幸福,说到底,还是得从好好说话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也无对错,关键是如何应对。在情绪中,你对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对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才决定我们真正幸福的最大原因。
好好说话是教育好孩子,增进夫妻关系的桥梁,愿这座桥梁永远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