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陆丰人物—温源宁到底有多厉害?看钱钟书写的书评就知道了

2019-10-03   汕尾海陆明珠

导语:大师温源宁到底有多厉害?看看钱钟书写的书评就知道了。

温源宁这个人大家相对不太熟悉,书籍上有关他的记载是少之又少,大多以“生卒不详”、“事迹待考”等词搪塞过去,很难看得大师的“庐山真面目”,今天小编斗胆从大师温源宁的生平事迹中,了解一下温源宁在当时民国时期到底有多厉害。

说到温源宁,就不得不说文学大师钱钟书,因为钱钟书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钱钟书曾在温源宁门下学习。

温源宁简介

温源宁(1899年-1984年),广东陆丰人。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硕士。1925年起,历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英文组主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系讲师等职。1935年起,与林语堂、全增嘏、姚克等合编英文文史月刊《天下》。1936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37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处驻香港办事处主任,1946年被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6年起任国民政府驻希腊大使。1968年以后定居台湾,直至去世

钱钟书大家都知道,一生恃才傲物,自己饱读经书,对课堂上一些讲解不对的地方,直接指出来,当年大师吴晗就被他在讲台上纠正过错误。可以说让钱钟书佩服的人不多,但是却对当时的北大教授温源宁十分崇拜和亲近,平时课下经常找老师探讨一些文学上的东西,温源宁对钱钟书自然是特别器重,曾评价钱钟书“日后必成大器”。

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温源宁当时已经大名鼎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担任英语系院长、外文系院长和英语组组长,尤其擅长英语文章和点评。当时的北大还有徐志摩、林语堂等人,他们同在一系,需要温源宁管着,由此可见,在语言方面的造诣颇深的温源宁绝对等闲之辈。

他对文字的拿捏运用的特别好,1934年,他在英文《中国评论周报》上连续刊载了数十篇文章,都是有关对中国文化名人辜鸿铭、胡适、徐志摩。梁遇春等人的“评头品足”,引得文学圈好一阵热闹,那些文章可谓是妙语连珠、笔下生花,气坏了好多人,同时也有人捧腹大笑的。例如他写丁文江,称他是一个聪明伶俐而富有观察力的人,但是不大听进去别人的建议,他这样说:

他能搜寻各种信息,却不善于将其化为自己的东西,不妨把他看作一本百科全书,可从中汲取知识,不过要想学到智慧,恐怕不如去请教一位知识可能比丁博士少些而幻想和沉思比丁博士多些的人。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既保留了对丁文江的尊重,又不失风趣地道出了他身上的缺点。当时文章是没有备注署名的,人们都以为这样的话语定然是钱钟书所为,为此钱钟书还写了一首七言诗澄清。

钱钟书当时却给温源宁的《人世间》写过这样的书评:

我们看过温先生作品的人,那支生龙活虎之笔到处都辨认得出,轻快、干脆,漂亮中带些顽皮;从侧面描写人物,同样地若嘲若讽,讥讽中不失公平,公平中不失有趣。本书原是温先生的游戏文章,好比信笔洒出的几多墨花。

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钱钟书对温源宁文章的评价之高。其实仔细对比下钱钟书先生和温源宁先生的写作笔法,不乏有异曲同工之妙,钱钟书先生的文字那真的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小编有幸拜读过先生的《围城》,里面那精彩绝妙的句子真的让人拍案叫好。而温源宁是钱钟书的老师,说不定钱钟书是受到温源宁的影响,写出的文章才那样的独具一格。

但也有人说,钱钟书很早就形成了那样的笔法,不存在受温源宁先生的影响,这点小编不好下结论,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文/史赋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