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陆丰文化瑰宝—享誉海内外的民间工艺品贝雕

2019-12-14   汕尾海陆明珠

 贝壳艺术的起源很早。远在5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贝壳就被穿为串链用于装饰。岭南沿海地区遗存许多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贝丘中有蛤蜊、鲍鱼、海螺、长蛎、玉螺等多种贝类,许多贝壳上有钻孔或纹饰,可见曾经作为装饰品使用。春秋战国时期,贝壳被广泛制作为项链、臂饰、腰饰、服饰,甚至马饰、车饰等,贝饰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商代到秦代,贝被制为钱币,用于商品流通。今天许多与货币、经济有关的汉字仍以贝类作为偏旁,足见其痕迹之深。汉代,随着加工技术的提高,出现类似“螺钿”工艺。唐宋之后,螺钿镶嵌和贝贴蔚为大观。明末清初,则是贝雕工艺较为繁荣。

甲子贝雕

  中国的贝壳艺术对海外影响也很大。如唐代螺钿器传入日本后,螺钿技术为日本所学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在日本平安时代,螺钿已经广泛应用于日本的建筑和室内装饰,螺钿器成为日本引以为傲的传统工艺品,并被作为珍贵礼品赠给外国。由于日本螺钿技术的某些方面在宋代已超过中国,致使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误认为“螺钿器本出倭国,物象百态,颇极工巧,非若今市人所售者”。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甲子贝雕

 具体到贝雕工艺,它技巧丰富,表现力强,风格多样,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探索,从平面贝雕挂屏发展到立体贝雕挂屏,从单层贝雕发展到多层贝雕,从原来贝雕本色拼贴的单纯平面装饰画,发展到可以拟国画、油画、水彩画等艺术效果。“工笔”“写意”随意而生,意趣盎然。贝雕的艺术形式主要有平贴、半浮雕、镶嵌和立体等。贝雕划分为本色和套色两类,本色贝雕利用贝壳的色彩和纹理的浓淡变化,拼镶、粘贴在纸质的衬底或黑色漆板上。在设计的画面上,利用贝壳的光、色、质感,产生一种纯朴、简练的艺术效果,以少见多,以素赋彩;套色贝雕则先将贝壳染上各种颜色,并有意识地使之产生色彩深浅变化,然后根据画面要求,选用大小不一、厚薄不同的贝壳,进行拼接,使画面有娇妍多姿的韵味。除了挂屏、座屏、立体摆件等装饰品,贝壳首饰盒、茶叶盒、珍品盒等实用品也很常见。

中国“四大贝雕场产地”之一“汕尾”

汕尾贝雕比较出名主要是陆丰的甲子、碣石,其中甲子贝雕是全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2013年12月甲子贝雕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甲子贝雕”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一门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的艺术。据史料介绍,早在明清时期,甲子就有人将贝壳经过锯、磨、钻、刻等制成首饰品。如“马鞍螺”用绳子串成项链;“花蚌仔”连成手环;用漂亮光泽的贝壳制成玉牌,当成吉祥之物给小孩子佩带。由于甲子毗邻南海,贝壳生长甚多,常用贝壳类制成日常用品。如“红螺壳”锯开制成水瓢;“日月壳”做粪匙;“丝蚌壳”穿绳连在网上作铅坠;“响螺壳”当螺号配合八音鼓乐演奏等。至光绪年间,甲子镇内就有小规模的贝雕家庭作坊十几家。

甲子贝雕堪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不仅充分运用了海陆丰地区优越的海洋资源,创造出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还传承着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饱含深邃的文化底蕴,更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2016年9月9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守望精神家园——第三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在台北开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子贝雕”及其传承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作为汕尾市唯一代表项目,此次通过“甲子贝雕”在岛内的展现和宣传,使台湾人民对汕尾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推进了汕台两地民间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