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被人们冠以“速成鸡”的名号,其实,你们应该叫我们白羽鸡才对。我们的“速成”,秘密在于科学育种、饲料和养殖,与激素催熟等没有任何关系。对我们的选育是少数企业掌握的高科技,正是我们白羽鸡带来了鸡肉产量的飞跃。这些年来,我们在世界各地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神奇鸡”的传奇,给众多养殖户创造了可观的财富,更为广大消费者送去了各式各样的健康美味。
过去的农人选育我们时,主要关注我们的体质和外貌,比如现在到处可见的三黄鸡等品种,都是历经千年才选育成功的。如今,遗传学得到了快速发展,遗传学理论与技术皆被应用到了育种实践中,人工选择起到了主导作用,特别是良种选育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于是,做为良种肉鸡的我们诞生了,我们是鸡的新品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有人称我们为“快大型鸡”,
80年代初我们就已经被引进到中国并端上了餐桌。我们经历的路线是:第一代引进良种,第二代作为父母代被你们选育,第三代才成为商品鸡生产。对我们的选育工作,每年都会有新的进展,我甚至听到选育专家这样表示:“育种计划可以保持让每羽肉鸡的40日龄重每年增加55克。”
我们的品种确实特殊。普通鸡种都是越长越慢,而我们却是活的时间越长,生长的速度越快。当然,我长得越大,吃饲料越多哦,因此,最能体现我生命价值的饲养
周期是40余天,并不是有些人描述的那样:刻意“提速”。
许多人怀疑我们是不是吃了激素。在这方面,我相信普通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且听专家如何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速成”已成业内“常规”。45天养出2.5公斤重的鸡属于“正常水准”,最快还有33天的,关键是鸡的品种和养殖技术。在肉鸡饲料中添加激素并非许多人想象中的行业常规,而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违反者将受到处罚。因此,认为那些养殖场每天都在大批大批地用激素喂鸡,那可真是大大的冤枉他们了。
商品肉鸡的喂养方式与众不同,不是随便找点棒子面和菜叶子拌拌就行了,它们吃的都是饲料,而这些饲料的原料选取、成分配比、制造工艺、饲喂方案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不同的周龄都要饲喂对应的饲料,以保证营养充分且平衡。比如,对刚开始吃食的雏鸡,要用营养全面,颗粒大小适中的“开食料”,使其适应蛋壳外面的新环境;开食后要降低能量和蛋白质供应,重点保证鸡群体格健康;最后才会能提供高能高蛋白饲料,提高其增重速度。
商品肉鸡的饲养管理很讲究的,不是那种“撒一把米自个儿吃去”的养鸡方式。光照、温度、湿度……这些指标都以周龄、日龄、时段为单位逐级设置管理方案,精确控制环境,保证鸡活得舒服。散养的土鸡无法与商品肉鸡相比,有时候阴了天,它们生的蛋被冻死了也没人管,生个病也不去治,而是匆匆杀掉食用,或者乱用药导致死亡和药物残留。但这些负面因素在肉食鸡集约化饲养的环境中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再加上前面所说的品种优势,肉鸡自然长得快,完全不需要用激素来催熟。
一些消费者认为,肉鸡口感、味道不如土鸡,是不是饲料中添加了激素?确实,肉鸡的肌间脂肪和某些风味物质沉积较少,因此不如土鸡肉细腻味鲜,但那也是因为品种改良和高速生长,根本原因是现在人们对鸡肉的需求量太高。并且,味道好并不代表营养更丰富,也不代表土鸡含有什么特殊的营养成分甚至药效。
综上所述,有如此高效的生长性能,激素已经变得没有必要了。许多实验也显示添加乙烯雌酚等激素物质并不能对鸡产生什么神奇的催熟效果,甚至会对鸡的心血管、肝脏等机能产生副作用,很容易造成死亡。如今绝大部分养殖者也持这一观点。肉鸡本来就是敏感脆弱、容易死亡的动物,给集约化养殖的集群饲喂同一种含激素饲料,很容易出现大批鸡同时死亡的惨状,得不偿失;更不用提激素价格不菲,饲喂、注射、皮下包埋等操作起来也很麻烦。
专家补充说,有些人描述的未成年人因为多吃了肉鸡产品而出现肥胖和性早熟的案例纯属误解和夸张,因为性早熟并不是吃几斤鸡肉就能做到的,更不能简单归结为吃了鸡肉这个单一因素,还要从饮食习惯、环境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就像人病了要吃药一样,给我们吃抗生素是正常的,但必须符合规范。但总有一些小规模养殖场缺乏养殖经验和法律意识,购买不法饲料厂吹捧的违规饲料或添加剂,而且还给我们滥用抗生素,其鸡肉产品流入市场的渠道通常也不规范,这些都是违规、违法行为,他们这样做,真是害惨了
我们,绝对不是“养鸡之道”呀,建议你们有关监管部门像重视监管‘瘦肉精’一样监管‘抗生鸡。
怎么样,这下明白了吧?好多人对我们白羽肉食鸡的认知是片面甚至歪曲的。相信聪明的人类能够最终辨别真假,还我们白羽鸡一个清白,我们也乐于奉献自己,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健康美味和快乐。
(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