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了。
他带着久违的爆笑喜剧来了。
前晚8点,一部国产新片在线上首映,免费给全国人民观看。
主演是大家熟悉的大鹏+柳岩CP,还有田雨、张子贤、腾格尔、孟鹤堂等配角加盟。
一看这卡司就知道要搞事情。
果然,在荒诞幽默的气氛之下,内容竟然是一节大胆的“网课”——
一个教观众抢银行的教程。
大赢家
The Winners
严谨(大鹏 饰)是金陵市一家银行的小职员。
这个严谨呐,人如其名:
凡事都严肃认真、谨慎负责,一点儿也不懂变通。
就像这次吧,整个支行能不能拿季度奖,就看他手上那笔贷款了。
但严谨把客户的资料卡得死死的,缺一个证都不行,谈了N次还迟迟不肯放款。
看得行长那叫一个心急如焚啊。
为了让严谨先放款再后补资料,行长不惜拿自己的小秘密来诱导:
我跟我老婆是在结婚前有的我女儿
我们要看的是结果
然而,严谨这牛皮灯笼怎么点也点不亮。
还反过来一句话踩中领导的雷区:
- 这种情况更要仔细核实,万一孩子不是您的…
- 你给我出去!
这个耿直boy因为老是这样得罪人,才会成为大家眼里的怪咖。
但,就是这么一个认死理的老实人。
竟然破天荒要……
抢银行。
肉叔盲猜,你们此时的反应一定像严谨的家人一样:
放心,编剧没瞎写。
人当然不可能说变就变,严谨可没变坏,而是接到了一个工作任务:
公安局要联合银行举办一场抢劫演习。
“劫匪”这种丢人的角色,最后落到了严谨头上。
领导还给他放三天假,让他回去随便看看电影学一下抢劫。
但你懂的,严谨这人怎么可能马虎了事?
第二天,他就一头扎进研究中,为赢下这场警匪大战做准备。
一个误区:
大家可能会以为接下来的剧情,是劫匪像神一样逆天。
对着建筑平面图运筹帷幄,找上优秀的同伙,拿着军火和高科技工具冲进银行一顿扫射轰炸完事,一切都干净利落、水到渠成……
那都是好莱坞大片骗你的。
现实中,一个普通人要怎么抢银行?
下面有请严老师来给大家示范:如何正确地抢银行。
首先,你得算一笔数。
预计好你要抢的金额,算出这笔钱的纸币到底多重。
一张百元新钞重1.15克,那么三百万就是69斤,一个人拎也够呛了。
然后呢?
拖个几十斤的行李箱天天练跑步呀。
身体越好,才能拿得动越多的金额,跑得越远嘛。
还得提前踩点:
调查运钞车的运送节点、熟悉作案地点附近的路况,搞清哪里有巡警,哪里有监控,找出最佳逃跑路线。
短短三天下来,严谨就写满一整本笔记。
在此温馨提示一句:
各位观众请切勿模仿,这样鬼鬼祟祟每天在银行周围转,结果很可能只有一种——
被热心群众叫来警察当场抓捕。
你也没法像严谨一样,搬出“演习”的免死金牌。
终于,“抢银行”的日子到了。
万事俱备的严谨,顺利按计划卷款,并迅速逃离现场……
才怪。
刚开抢,就有热心大爷见义勇为,骑着严谨一顿狂抽。
好不容易拿到钱出了门口,两兄妹又开始上演笨贼滑稽剧场。
不是开车之后落下了赃款……
就是折返后连人带钱一起落下……
最后,来不及逃跑的严谨只能再次跑回银行里,跟警方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
如何劫持人质、控制警方、博弈抗衡……
他在前三天做的功课,这时一一派上了用场。
正片,从这里才正式开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
没有真枪实弹的大场面,没有你死我活的紧张氛围,这场“抢银行”有啥好看的?
是,这里的人并没有受到真实的生命威胁。
人质甚至还能叫外面的警察帮忙点火锅……
大家得先弄清楚一件事:
这不是一部警匪片。
《大赢家》的故事,取自日本作家都井邦彦的讽刺小说《游戏永无结束时》。
电影在原著基础上加入了适合中国观众的本土化改编。
它的卖点不是刺激眼球的犯罪,而是一种黑色幽默的荒诞日常。
一种你和我都在经历,看似“正常”的日常。
故事开头,因为贷款的事被领导斥责的严谨,就说出了那句点明全片中心的话:
凡事,就怕认真。
嗯,听着是个烂俗的道理,谁都懂。
……真的谁都懂吗?
一组鲜明的对比:
敷衍“劫匪”的警察 VS 暴揍“劫匪”的大爷。
演习中,本该第一个冲出来制止罪犯的警察,却毫无防范地等着劫匪自己投降。
结果被对方“一枪爆头”。
当然,上面只是严谨脑补的画面。
现实中,他只有一把塑料水枪,外加自己配的音效:……砰!
恰恰相反。
一位不知道这是演习的老大爷,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前制服坏人。
导致了大爷和警察两种反应的,是抢劫这件事的真假。
知情的人,一个个都是敷衍的态度:
演习啊大哥!走个过场就成了。
差不多得了,快快快。
演习做做样子不就行了吗!
这些人都想尽快结束演习,早点下班,有错吗?
没有。
牙疼多时的女职员早就预约了医生,一旦错过又得继续煎熬;
母胎solo二十几年难得脱单的男职员,今晚终于能见家长了,不能迟到;
警察今天生日,一家人都在等着他回去切蛋糕。
说白了,这些人并非不认真。
而是每个人所认的那个“真”,也就是对真实生活的界定标准,都存在着区别。
属于自己人生的部分,要较真。
不属于自己人生的部分,就敷衍过去。
电影正是巧妙地把“演习”这个介乎于真假之间的场景,变成一面照出谁在“演戏”的镜子。
不是演戏,是演习
电影为什么要做这么一面“镜子”?
咱再来一组对比:
集体噤声的成年人 VS 一言道破的小孩子。
眼看这场演习越拖越久,甚至还上了新闻,严重影响了银行的面子。
行长便动用了自己的权力,用辞退来威胁下属结束演习。
于是,原本处于上风的劫匪,就这么莫名其妙就被“击毙”了。
在场外的警方对这个结果十分疑惑。
但见证了过程的银行职员,没有一个人敢说出真相。
唯独那个坐在角落旁观的小孩,戳穿了谎言。
- 被打死的是那个行长吧。
- 小孩儿倒是敢说实话~
你看,很多人不照“镜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只剩下一种表情——
麻木。
演戏演多了,面具早就已经刻在了脸上。
所以电影才要做这么一面“镜子”。
这也是电影最有趣的地方——
通过营造一个真假难分、黑白颠倒的环境,让正常变得不正常,让不合理变得合理。
哪个歹徒会乖乖地跑去让警察抓?
连小孩都懂的道理,成年人反而不懂了。
- 警察都来了,歹徒不就是应该被抓住或者当场击毙吗?
- 我是歹徒,我得负隅顽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认真你就输了。”
数千年来一直被提倡的人生态度,在当下反而变成了错误观念?
认真的人,反而不受欢迎?
我们真的不需要像严谨这样的人了吗?
认真的人,总不太受欢迎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
鲶鱼效应。
沙丁鱼在运送途中总是大量而亡,有渔民在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四处躲避躲避的沙丁鱼,大大提高了存活率。
电影中,严谨就是那条被所有人讨厌的“鲶鱼”。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演习里的人在他影响下,开始产生一点点的变化:
大人终于意识到,人的尊严,比饭碗更值钱。
小孩也渐渐明白了,亲人的爱,比零用钱更重要。
你看。
这不仅仅是一场演习。
电影通过“抢银行”这个小型求生环境,折射出整个社会范围的生存环境。
而这次演习中的赢家,也必将是生活中的大赢家。
正是严谨的存在,刺激着那些麻木的人,让每个人都真正地“活”起来。
在现实中。
小到每一个家庭、公司,大到整个社会。
都需要这样的“傻子”。
如果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也觉得严谨的行为可笑。
心里也跟那些银行职员一样,认为“至于吗?有必要吗?”。
危险的信号已经响起。
路边看到一个垃圾,好像也没有必要去捡?
贷款放出去再后补资料,好像也没什么所谓?
每一次的“没必要”,都是对自己做人底线的放任。
每一次的“半睁眼”,都是对社会风气下限的纵容。
从小事到大事,态度越来越模糊,界限一点点被侵蚀。
幸灾乐祸的人,能保证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吗?
抢银行嘛
只要不是抢到自己头上
大家都还是喜闻乐见的~
还是那位见义勇为的老大爷。
无论旁人怎么劝也不肯停手,他只相信自己听到的警铃声。
直到银行职员取消了警报,警察也出示了证件,他才终于相信了。
- 大爷,我们这演习呢。
- 演什么习呀,警铃都响了!
《大赢家》这部电影就像一张试纸,检验着我们对生活的警惕性。
很多人活得就像电影里的演习人员。
他们把人生当成一次长达数十年的演习,像演戏一样敷衍地活着。
一次次对警钟的无视,直到“狼来了”那天才被杀个措手不及。
但人生不是演习,也没有剧本可言。
你对生活用几成的认真去看待,生活就会回报给你几成的真实。
天灾人祸固然可怕。
但最可怕的,不是敌人有多强大。
而是当你的人生早已岌岌可危。
但你,却连害怕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