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孩子的“假聪明”给骗了!培养新型人才,父母要这样做

2021-03-06     豆妈优选

原标题:不要被孩子的“假聪明”给骗了!培养新型人才,父母要这样做

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有一番成就,以便以后可以进入知名公司上班。而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小时候学习很好,对于书本知识一点就通,但等到孩子长大后,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清华校长陈吉宁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说到:“很多孩子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佼佼者,就是成绩即一切,他们每门功课都是优,但他们却难以适应社会。这类孩子就是所谓的“假聪明”。

他还说道:“在当下,社会更需要的是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人才,但很多孩子做不到这些。”其实,陈吉宁校长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在培养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自家孩子是否有“假聪明”的特征。

那么,“假聪明”有哪些特征呢?

家长可以多和孩子的老师交流,看看孩子是否敢于打破常规。一些规则是很容易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束缚住的,循规蹈矩的生活势必会让孩子无法发现新的自己。

再者,还要观察孩子的抗压能力和专注力。在每年的高考后,都会有孩子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教育体制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因为更多意义上,高考只是另一场人生的开始。

孩子的成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孩子的专注度,我们不能让孩子“身在曹营心在汉”,懂得让孩子有效学习。

那么,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父母更应该做什么呢?

1、不要过分关注分数

其实孩子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家长对分数的重视。难道分数不重要吗?当然重要,在当下,可能分数是唯一一张前往下一阶段学府的通行证。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不更重要吗?我们在这里是希望家长不要以“分数论英雄”,更应该看到分数背后孩子是否努力,是否知道学习。学习力才应该被培养。

2、懂得和孩子谈心

懂得谈心是很多家长做不到的。在传统记忆里,父母更喜欢对孩子默默奉献,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时,家长就会把这些默默奉献的行为倾诉而出,让孩子的压力也逐步增大。其实,家长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当面对困难时,孩子和家长更应该像朋友一样多谈心交流。

3、培养孩子的兴趣

这点是关于提高孩子专注度来讲的。对待很多事情,孩子总会对一些事情关注有加,甚至于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说父母应该再发掘孩子身上的兴趣点,加以培养,让孩子“坐得住冷板凳”。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慢慢培养专注度,最后潜移默化成为孩子自己的能力。

在当下,成绩好代表一切的说法早已过时。创造力的培养与拥有绝对可以在孩子日后的某一天派上大用场。所以说,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谨慎成为“假聪明”的一类人。

希望孩子在学业有成的基础上能够成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有用之才,在实现自身理想和抱负的同时为社会发光发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GpSB3gB9EJ7ZLmJlQ01.html